NEWS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文物资源大国。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全国共有或考古出土或辗转传世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历经岁月后,有些已是满目疮痍,亟需保护修复延续生命,以期“子子孙孙万年永宝”。
5月29日,经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同意,山东省民政厅批准,山东省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廷琦,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秘书长曲亮,山东省民政厅一级主任科员李明,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王传昌,山东博物馆副馆长杨波,潍坊市博物馆原馆长吉树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马清林,
2020年是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全国文物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文物事业改革发展,广大文物工作者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守正创新、奋发有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物工作亮点频现。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日前通过验收并正式投运。“多场耦合,简言之就是同时模拟多种不同的条件。”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郭青林说。这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的实验室占地1.6万平方米,主要分为夏季仓、冬季仓和风雨仓。实验室可以模拟-30℃到60℃、10%至90%相对湿度,以及风、雨、雪、太阳照射等一年四季的各种气候条件。实验室可以承载数吨重的大型土遗址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