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筹备与建立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本世纪二十年

  • 协会性质
  • 宗旨和任务
  • 历史沿革

协会性质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英译名:China Association for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of Cultural Heritage,缩写为CACTCH),是由王书庄、陈滋德等十人发起,全国从事文物保护的科技人员和相关地位自愿结成、依法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是加强文物保护,发展文物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1979年8月4日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团批准成立,并于1980年12月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会议批准了我会的章程并选出王书庄等33人组成第一届理事会,茅以升被推选为名誉理事长,王书庄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叶作舟、陈滋德等为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宗旨和任务

我会的宗旨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和组织全国文物科技工作者,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履行为文物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促进文物科技的繁荣和展,促进文物科技的普及和推广,促进文物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反映文物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维护文物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文物科技组织,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文物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提供文物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组织,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广大文物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团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遵守社会道德风尚,自觉加强诚信自律建设。


历史沿革

我会于1980年12月29日在北京正式成立,茅以升任名誉理事长,王书庄先生为第一任理事长。

第一届理事会 1980 理事长王书庄

第二届理事会 1986 理事长王书庄

第三届理事会 1994 理事长于倬云

全国社会团体重新登记 2000 代理事长陆寿麟

第四届理事会 2002 理事长陆寿麟

第五届理事会 2007 理事长李化元

第六届理事会 2012 理事长李化元

第七届理事会 2018 理事长王时伟


  • 历史使命
  • 海纳百川
  • 兼容并包

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重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思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深入人心,也为文物科技事业指明了方向,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在中国科协和国家文物事业 管理局的领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科协主席团批准于1980年12月2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成立至今已经经历了三十个年头,按照中央精神在建立文物科技工作者之家、团结全国文物科技工作者及其他热心于文物科技事业的各行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促进我国文物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文物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物极为丰富。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是历代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说明社会发展史、劳动创造世界的最生动具体的实物例证。做好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实物资料,提高民族自信心,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建国伊始,百废待兴,经历了连续多年的战争和外来掠夺者破坏的大量古建筑、石窟寺等不可移动文物急需抢修,又有大量考古新发现的珍贵文物需要保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保护文物的法令和指示,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了保护管理文物的专门机构,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文物大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长期受到自然力的各种影响,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病害,严重地影响着文物的安全与保存。文物的自然损坏,是一些自然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对于这种自然损坏,人们只能利用另一些自然规律的作用来影响、延缓、抵消它。 这就要依靠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从文物工作的 全过程来看,自始至终,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离开科学的保护技术。可以说,没有对文物的科学保护,也就谈不上文物工作,离开了科学保护而去搞文物工作,那只能是对文物的破坏。

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工作还影响着我国整个文物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迫切需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传统修复工艺技术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文物的保护工作。因此,开展文物保护技术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工作,防止继续遭受自然力和人为的破坏成为文物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1962年文化部决定文物博物馆研究所除保留古代建筑修整所的机构名称外,扩大研究所的业务范围,增加馆藏文物的化学保护、石窟寺与木构建筑的化学保护以及文物与博物馆工作的研究,文物事业管理局王书庄副局长兼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所长。同年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根据中央的指示制定“十年科学研究规划”。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提出,争取把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工作列入国家十年科研规划。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发出《五一六通知》,标志着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此时,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文物事业单位的工作陷入全面停顿。1969年文化部、图博文物事业管理局和所属单位干部、职工奉命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

1973年4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任命王冶秋为局长、彭则放为副局长,全面恢复文物博物馆工作。同年6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在原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和古代建筑修整所的基础上成立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蔡学昌任副所长,主持日常工作。

1976年5月15日,根据王冶秋局长与陈滋德处长的意见,为推进全国金属文物的保护工作,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联合举办了金属文物检测保护培训班,由陆寿麟同志主抓,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北京受到影响,为安全考虑培训班于8月15日提前结束。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代表近6000人,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派彭则放、蔡学昌、陆寿麟、王振铎、丁志刚出席。邓小平同志在开幕式上讲话指出:四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红”的标准,就是爱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极大地推动了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工作,1978年至1990年,我们与各地文物工作者合作,承担了文物保护项目和研究项目数百个,遍及全国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1979年8月28日在北京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座谈会上,与会同志根据王书庄、陈滋德、蔡学昌、余鸣谦、陆寿麟、周宝中等发起的建议,考虑到迫切需要团结全国的文物科技工作者以及吸收社会上对文物科技事业热心支持的各行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建立一个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利用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最新成果,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切磋,共同推进文物保护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正式酝酿成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在中国科协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领导和支持下,筹备协会工作顺利开展。

1980年9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委托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在湖北当阳县玉泉寺举办古建筑测绘训练班,来自全国各省、市、区学员64人,12月结业,在训练班上宣传要成立协会的消息受到大家热烈欢迎。

1980年12月24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市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推荐著名科学家茅以升担任协会的名誉会长,王书庄当选为理事长,叶作舟、陈滋德、余鸣谦、于倬云、蔡学昌当选为副理事长,秘书长为蔡学昌(兼)。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合影

image.pngimage.png


王书庄同志在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刊于《文物保护技术》第一辑)

光明日报关于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报道(载于《光明日版》1980年12月30日头版)

王书庄同志在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了名为《为文物保护技术的现代化贡献力量》的工作报告,一要提倡协会多举办各种学术座谈会、讨论会、报告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要努力做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三要协会围绕四化建设献计献策,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顾问;四要通过学术活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五要出版学术书刊;六要民主办会;七要协会切实代表科技工作者的利益。

在1986年12月3日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王书庄代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作的工作报告中就讲到:协会成立六年以来,一共举办了二十次座谈会和调研考察,在山西、北京和天津举办了古建筑修缮保护座谈会,集中讨论了古建筑保护工作中的问题,收获和成绩是明显的。1983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古建筑保护修缮座谈会,有古建筑较多的十一个省、市的古建筑保护工作者、专家参加,讨论了修缮时保护古建筑原状的问题。关于石窟寺的保护工作,在60年代,许多石窟寺的保护问题未得到解决,不能对外开放。7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国家、省、市领导同志直接抓了这项工作,组织多学科协作攻关,在科学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协会配合了这一工作, 发挥了积极作用。1981年,协会接受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委托,会同南京博物院对《旧纸张保护技术》进行技术鉴定,把技术鉴定与文物保护技术的学术交流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有文物系统的科研人员也有档案系统的科研人员参加鉴定会,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科技普及活动。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台(左二为王书庄理事长)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合影



海纳百川

海纳百川——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同时,协会十分注重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1983年协会受中国科协的委托,代表科协接待了美国古玻璃专家访华考察,我们注意利用外国专家来华考察的机会,在各地有计划地与国内各有关学科包括文物、考古工作者组织学术交流,广泛地探讨了古玻璃制造、成分分析、结构分析、鉴定工作和古玻璃的保护技术。通过学术讨论和实物观察,大家比较一致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玻璃与西方古代玻璃的不同成分,有力地论证了古代玻璃中铅钡玻璃是中国制造的,而不是由国外引进的,在相互补充、共同探讨中,双方都有启发、有收获,增进了友谊,同时学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探索文物科学价值的科学研究方法。

1986年4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和中国博物馆学会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通过文化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的委托在北京和山西大同召开“亚洲地区文物保护技术讨论会”,会议主题是青铜文物保护技术和石质文物保护技术。

1980年9月,叶作舟副理事长参加中国科学院化学灌浆材料赴日考察组, 对日本的化学灌浆工作进行实地考察。日本的灌浆工程在日本的工程建设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保证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化学灌浆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科学,涉及化学、物理、土木、机械、地质、岩石力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它的发展有赖于各学科的相互协作。

在研讨会、座谈会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交流活动和广大会员的工作实践,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出版了《文物保护技术》系列辑刊,基本上摸清了中国古代传统工艺技术的脉络,全面整理了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经验,在实践中锻炼造就了一批文物保护修复科技工作者,培养了一支文物科技事业的骨干队伍。

在早期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了抢救为主、 以工程带动科研的方针,在抢救性保护工程中进行科学研究,解决实践中产生的一个个新问题。

image.png

《文物保护技术》辑刊1-6


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构建中国文保修复技术体系

到90年代初,我们在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和传统保护修复技术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方法,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经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对各种材质的文物,包括古建筑、石窟寺、土遗址、壁画、彩画、金属文物,饱水漆木器、糟朽霉变的纸张、纺织品、书画等,基本上都有了一些针对病害的相应的治理办法,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体系,整理了关于古建筑修缮和保护,石窟寺保护,金属文物的腐蚀与防护,纺织品、纸质文物保护,饱水漆竹木器脱水、定型、加固、保护等比较完整的资料,积极构建具有中国自己文化特色的文保修复技术体系。

我们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应该在以保护、体现文物价值为核心的理念指导下,建立起自己一系列的保护原则和技术方法,我们的任何保护、修复手段都要尽量避免对文物及其价值造成伤害和损失。根据东方文物保护的理念,我国为文物保护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基本方针,指的是在一般情况下,为文物创造良好的保存环境,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尽量不要对文物本体进行干预。因为我们对本体的任何干预措施都有可能对文物及其价值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只有在迫不得已,也就是处于濒危的情况下,在文物实体无法正常保存的情况下,才采取修复和保护处理的干预手段。一旦需要干预,就应该采用最为可靠、最为有效的方法,并尽量减少对文物本体的干预,尽量减少对文物价值造成伤害,保证文物“原真的”保存下来。总之,我们中国的文物研究工作者和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学习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理念和传统工艺技术的特色,真正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方有可能同西方发达国家平等对话,共同交流,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事业的发展。


  • 博采众长
  • 建言献策
  • 创新驱动

博采众长

博采众长——建立系统学术交流平台与制度


 促进行业学术交流是我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创办有学术影响力的品牌学术会议,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则是重中之重。2001年起,我会连续举办了十次学术年会,每次会议主题均紧跟文物保护时代要求,贴近热点问题,激发文物保护工作者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20年来,我会在会议筹办过程中逐步提升学术质量与水平,坚持正式出版学术年会论文集,已将学术年会办成了行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品牌会议。

会议

日期

主题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一次学术年会

2001.05.26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次学术年会

2002

“新形势下文物科技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三次学术年会

2004

“贯彻新《文物保护法》,促进文物科技发展”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

2005.11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文物科技发展”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

2007.09.06

“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的对话”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

2009.06

“东方文物保护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相关的技术体系”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

2012.9.12

“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创新研究”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八次学术年会

2014.10.16

“文物科技事业现状与展望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

2016.11.22

“新时期文物保护的理念、任务与方向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次学术年会

2018.9.11

“科学保护文物,弘扬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此,学术年会成为一种制度,并不定期地召开多种专题的研讨会。2002年,以“新形势下文物科技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题召开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次学术年会。 2001年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召开了首届学术年会,5月26日至29日,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古建、石窟、壁画、青铜器、竹木漆器、书画装裱、民族文物、博物馆环境等方面文物保护工作者欢聚在姑苏古城,广泛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就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问题、发展方向等展开了有益的讨论,此次年会的宗旨是面向基层,讲学术交流,更侧重信息交流;推广已有的技术成果,避免重复研究;交流研究思路,以资广大科技工作者借鉴、参考,避免再走弯路,提高科研水平;通过学术活动带动新的一代,壮大文物保护科研队伍,提高队伍素质。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首届学术年会会场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次学术年会会场

 2004年,以“贯彻新《文物保护法》,促进文物科技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三次学术年会在杭州西子湖畔召开。与会代表深刻地认识到《文物保护法》是文物科技工作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是做好文物科技工作的保证,在广大文物科技工作者中掀起了一个学习新《文物保护法》,贯彻新《文物保护法》的高潮。

第三次年会.jp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三次学术年会会场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文物科技发展”为主题,2005年11月在古城荆州召开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文物修复的传统工艺技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传统工艺技术必然同现代科技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文物保护技术工作。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的代表共18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学术年会共收到论文近100篇,涉及金属、漆木器、丝织品、纸张、陶瓷、石质类等可移动文物的检测分析、材料选择、保护技术及石窟壁画、古建筑、古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探索。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开幕式现场

 2007年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于9月6日在六朝古都南京召开,针对文物界在文物保护、修复的问题上,是坚持传统工艺,还是采用现代科技有着不同的意见,所以这次以“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的对话”为主体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我们应该研究和保护好有形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文物的实体,而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揭示和科学保护其无形的价值内涵。我们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要保护的就是这些传统理念和传统工艺技术的结晶。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开幕式现场

image.png

陆寿麟先生在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上就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关系问题发言

 2009年6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了第六次学术年会,这一次学术年会的主题是东方文物保护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相关的技术体系。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留下的遗迹、遗物,是各个民族的传统理念、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技术的结晶。由于西方国家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和自身理念的指导下,已经较早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体系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他们也在对我们不少具体的文物保护修缮工作提出质疑,甚至指责,例如对我们古建筑的修缮、彩画的保护工作等,他们认为我们违背了文物修复的原真性原则,甚至是破坏。这种现象看似保护技术层面和保护方法上的争论,究其实质有不少是东西方文物保护理念上的碰撞。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开幕式现场

 2012年9月12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了第七次学术年会。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会上作“从故宫到故宫博物院”的主题学术报告,在系统分析故宫博物院资源特色后,重点介绍了正在开展的和科技密切相关的十项工作,希望通过加强科技研究,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和服务公众的质量,进一步彰显故宫文化遗产的尊严和魅力,充分发挥它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国家文物局科技司副司长罗静扼要介绍了当前的文物保护科技形势及“十二五”期间的国家目标和主要任务。作为政府与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沟通的桥梁,协会要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应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撑;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在更大范围内凝聚和团结各领域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人员,推动学术交流,促进文物保护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

  本次学术年会是第六届理事会上任以来的第一次学术年会,大会以“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创新研究”为主题,学术论文内容涉及多方面,其中既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前沿研究,也有来自文物保护实践第一线的科研探索。

第七次.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场

七次报告.png

单霁翔院长在第七次学术年会上做主题报告

  2014年10月15日,以“文物科技事业现状与展望”为主题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八次学术年会,在湖北宜昌开幕。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高校及文保机构等150余名代表参会。会议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主办,湖北省博物馆、宜昌市文化局承办、宜昌博物馆协办。会议将持续3天时间,组织学术报告30余场。与会代表将围绕年会主题,集中展示各自在文物保护科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思路,以增进交流与合作。本次年会在宜昌召开,也将极大程度地促进宜昌文物科技事业的发展。

八次.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八次学术年会开幕式现场

   2016年11月22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幕。会议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重庆市文物局主办,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会议以“新时期文物保护的理念、任务与方向”为主题,有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复旦大学等100余家国内文博单位的三百余名专家、学者和会议代表,共同在渝开展文物科技成果展示和学术成果交流,本次大会创下了学术年会参加人数的历届新高。

  罗静代表国家文物局在开幕式上作了讲话,对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和与会专家、学者为我国文物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指出,国家在“十三五”开局阶段对文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在文物保护方面、利用方面、管理方面、研究方面不断加强创新工作;要加强创新规划的编制和重点专项的凝练工作;要加强跨部门、跨学科的协作,促进科技资源的配置。希望广大的文物科技工作者,在“十三五”期间为我国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注入新的华美乐章,为推动文物科技保护事业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并祝贺大会顺利召开。

9次.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开幕式现场

9次报告.png

罗静司长在第九次学术年会开幕式讲话

  2018年9月11日,以“科学保护文物,弘扬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在山西太原隆重举行。本次年会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主办,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博物馆协会协办,山西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以及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北京大学等140余家国内文博单位的30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年会。

  作为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与中国知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学术研究、智库建设、成果评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会员服务等方面展开深层次合作。据悉,中国知网作为清华大学的校办产业集团,自1995年开始,以传播全社会知识资源、知识共享与增值为目的,形成了以数字出版、知识管理、知识服务、教育信息化四位一体的产业集群,借助长期以来积累的技术、资源优势,专门为文物保护领域提供《文物保护专题数据库》等产品和服务。

10次.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开幕式现场

10次报告.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与中国知网签约仪式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配合国家发展规划,承担政府职能转移

本时期国家开始研究、制定我国科学与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也考虑了我国文物科技工作的相关内容,这一点对于我们文物科技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科协系统为国家科学与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了多次科学家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我会理事长陆寿麟针对文物科技工作谈了三点想法:第一是社会上的一切物质材料只要被人们所利用,赋予它历史价值,它都可能成为文物,所以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会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所有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包括艺术美学,在文物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中都有可能、都可以发挥它的作用,文物保护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应用技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领域都能为文物科技做工作。第二层含义是文物科技工作与整个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它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随着整个社会科技的发展而进步的。因此国家在制定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过程,对我们文物科技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密切相关的。第三个方面就是说,文物科技虽然在整个国民经济、整个科技领域中是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文物科技的发展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文物科技的发展状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所以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中间,我们文物科技工作也应该有所考虑,应该赋予所应有的地位, 因而引起了我国科技界足够的重视。

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要对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民间团体将更多地参与到政府职能转移的工作中。国家文物局为强化管理、推动职能转变,委托第三方机构参与开展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管理工作。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由于在全国文物保护领域具有最全面的专家资源和良好的工作软硬件条件,自2014年起承接了国家文物局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组织管理服务工作。

承接任务后,由协会秘书处组织开展具体工作,首先通过借鉴与征询的方式,建立了符合条件的各领域专家资源库,并完善随机抽取专家的相关软硬件条件,根据项目性质和文物材质对报审方案进行整理、分类,整理材质和材质相近的方案集中召开专家评审会。2014年-2016年组织专家近4000人次对1131个文物本体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项目立项材料进行评审。

2018年起,随着行政职能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的要求,国家文物局仅保留了一级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含文物拓印和复制)的审批。协会通过抽取专家库专家函审、秘书处整合专家意见的方式进行了评审,2017年起至今对169项一级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含拓印和复制)进行了立项评审,圆满完成了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任务。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我会完善了自身的组织机构与规章管理制度,提升了服务与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工作的能力,为今后协会工作的发展与改革锻炼了自身的能力,也为协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创新驱动

  1 以故宫为基地完善文物保护研究体系和协会分支机构

  协会以故宫为基地,联合有关单位建立文物保护研究基地,开展规范研究工作。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的依托单位,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是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和支持下,从2003年起故宫开始近百年来最大规模的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为了更好地保护各类文物,故宫博物院的领导亲自作出批示,充分发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的综合优势,为故宫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更大贡献,为此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以故宫为基地组织多个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文博单位开展研究工作。 面临着恢复康乾盛世,进行古建大修的形势,对砖、石、木、瓦、彩画、红墙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必然不少,对于“最小干预”原则的落实,工艺、材料的选择标准以及如何规范操作等我们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文物保护协会应文保事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完善分支机构。在此期间相继成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专业委员会和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这是协会在充分认识到中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之路发展的趋势后做出的科学决定,体现了我国对于近现代历史建筑、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视。

  除此之外,协会从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培养人才,团结从事文物保护、修复教育的相关专家学者和管理工作者出发,于2018年成立了文物保护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委会成立后,积极组织开展“文物保护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研讨会”,为各高校文物保护相关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对推动我国高校文物保护专业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五届中韩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 、“2019年文物保护修复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 、“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与教育国际学术讨论会”等活动更是为中国和国际文物保护教育事业搭起了合作交流的桥梁。

  同时,我会还充分发挥相关单位与专委会的积极性,改组重新成立了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并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了考古遗址与出土文物保护专业委员会,补充了文物保护过程中分析检测与考古出土文物保护的两个重要环节。至此,我会在原有的文物保护技术、古建筑保护技术、石窟与土遗址保护技术三个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形成了覆盖分析检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教育在内的10个专业委员会,初步构建了文物保护多方位、多学科的分支机构体系,大大增强了协会工作的专业性与能动性。

 

  2 积极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会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还组织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会,共同探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文物保护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探讨东亚文物保护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实现文物保护、文物修复的文物科技科学发展观。 

  2003年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了“古建筑彩绘和壁画保护技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1)总结在彩绘、壁画的制作材料及工艺和修复保护处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2)彩绘、壁画修复保护工作中如何在传统工艺技术基础上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以提高彩绘、壁画的保护技术水平;(3)在故宫文物修缮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彩绘、壁画的保护技术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先生谈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不同,造成在文物保护的理念和哲学以及技术方面的差异,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联合故宫博物院召开这一次关于彩绘、壁画的专门性研讨会议得到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文物保护工作都是有益的。

image.png

古建筑彩绘和壁画保护技术研讨会会场

  2004年10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和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兆祥所联合召开了“砖石类文物保护技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北京市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的有关领导以及全国文物系统的专家学者共八十余人。与会代表针对砖石类文物的保护原则、保护理念、保护规范及程序(如病害调研、保护方案制订、实验室里的小型试验、保护材料的筛选及量化标准)等彼此关心的问题,结合各自工作、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发表了意见。

image.png

砖石类文物保护技术研讨会会场

  2005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为了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7月6日上午,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在故宫兆祥所联合召开了“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的有关领导以及全国文物系统的专家学者共一百余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探讨书画类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方法,交流研究和技术成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古书画装裱科学技术水平。本次会议除了交流传统技法外,更多的则是探讨在传统技术中如何融进现代保护理念和手段,认知传统技术中的科学性,交流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总结经验教训,使传统技术在文物的科学保护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image.png

参加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的代表参观故宫书画装裱工作室

  为了配合故宫正在进行的古建大修工作,科学地把握古建修缮过程中涉及的现代科技问题, 2006年11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与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兆祥所联合召开了“古建筑科技保护研讨会”,专题研讨会的报告人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古建筑科技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可借鉴的教训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介绍了一些可用于古建保护工作中的先进科学技术方法,并针对一处具体的古代建筑拟定的保护修复方案提出问题,咨询大家的意见和解决办法。与会专家在保护理念与原则、结构、形式、材料等多方面提出了诸多见解。

image.png

古建筑科技保护研讨会会场

  近年来,文物建筑群的保护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08年12月,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与浙江省古建筑研究院在杭州共同主办了“中国传统建筑群保护理念与原则研讨会”,来自全国各省市三十余位文物保护管理及勘察设计、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与会,就近年来在“传统建筑群” 保护工作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对保护的理念与原则作了探索。 与会代表根据已有的实例探索中的正反经验,认为在保护实践中应遵循以下的保护理念与原则:(1)保护规划先行,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协调和衔接;(2)以遗产价值的研究评估为导向,明确保护对象以及相关联要素,围绕遗产价值确定保护对策;(3)注重全面、多层次的保护,关注包括建筑、格局、空间形态、街巷肌理、周边环境、城市景观或自然景观、文化空间等真实的文化遗存的有效保护;(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延续遗产的精神寄托,使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传承。明确地方传统建筑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努力坚持在民居保护中采用传统技术和传统材料,使用保持传承的地方工匠作为施工的重要力量;(5)应考虑保护对策的多样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采取分级分类保护的措施;探索多种保护与管理模式; (6)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居民生活的改善和延续,注重公共安全防范措施、设施的完善。

image.png

中国传统建筑群保护理念与原则研讨会代表合影

  3广泛开展和主办各类文物保护交流活动

  在国际上,通过举办有关遗产保护的博览会进行行业交流,推动保护领域理念更新、技术进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例如由莱比锡展览公司(Leipziger Messe)主办的“莱比锡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Denkmal--Europe’s Leading Trade Fair for Conservation Restoration and Old Building Renovation)”自1994年创立以来,每两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一次,已发展为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知名专业展会,主要展示文物保护领域最先进的材料与工艺、技术与设备。

  2015年,我会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共同主办的首届以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为主题的博览会——2015(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简称“建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建博会致力于打造一个展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最高水平、树立行业形象、开展行业交流、共享行业资源与经验的国际化平台,并计划每两年举办一届。

创新1.png

2015(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学术论坛

创新2.png

2017(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开幕式

  在2019年第三届建博会期间,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联合意大利马贝集团主办了“(善顺匠心杯)不可移动文物修复技能邀请赛”,大赛旨在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加强文物修复领军人才、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搭建修复师交流技术和切磋学习平台,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传承修复技艺。本次大赛共分为砖墙修复工艺和古建筑木构件修复工艺两个项目的考核,每个项目分为修复方案制订和现场操作两个环节,不仅体现师傅对传统做法、传统手工技艺的理解,同时考验对文物建筑科学特性的理解。 

创新3.png

不可移动文物修复技能邀请赛木窗组参赛选手

  第三届建博会期间,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主办了主题为“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技术与材料”的学术论坛,为所有遗产保护从业者和社会公众奉上了一场丰富饱满的文化盛宴。

创新4.png

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技术与材料学术论坛


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The Society for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East Asia)于2007年11月在韩国首尔正式宣布成立,总部设在日本奈良。自1986年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和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亚洲地区文物保护技术讨论会以来,包括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日本文化财科学会、日本文化财修复学会、韩国文化财保存科学会在内的中日韩三国文化遗产保护团体又相继在中国、日本、韩国联合主办了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由三国文化查看详情 »

Copyright © 2020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38868号-1 技术支持:智联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