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十年 > 回顾与展望

文物保护教育与培训

文物保护人才培训教育情况

文物保护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但早期的工作重心是防止文物遭受人为破坏,较少涉及采取科学技术手段延缓文物自然老化进程的科技保护工作。50年代末,在“学习苏联”的社会大环境下,苏联、杰克等国的文物保护开始被介绍进入中国,其主要内容虽仍以管理为主,但已附带引入了部分科技保护的内容。就是在这一进程的影响下,中国学者开始关注文物保护的具体科学技术问题,并尝试将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引入文物的保护之中。1960年国务院通过《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并于1961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63年文化部文物局召开全国文物保护科研规划会议, 制定了《1963~1972年文物保护科技发展规划》。这是中国首次制定的文物保护科研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文物科技保护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基础设施建设空前高涨,在这片东方文明古国的故土上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发现大量地下文物,但我国的文物保护行业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出土文物数量众多与文物保护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依旧尖锐。为了解决国家急需、满足社会及行业对文物保护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开始筹办文物保护专业。其中,西北大学率先于1989年设立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1998年,北京大学也开设了该专业。2002年,西安交通大学开设文物保护专业,但之后停办。目前,我国现有西北大学、北京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9所高校开设了文物保护技术本科专业,南京艺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大连艺术学院等5所高校开设了文物保护与修复本科专业。还有西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在进行文物保护方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此外,还有一些院校虽没有开设文物保护专业,但在其他专业下设有文物保护相关方向,进行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

  综合当前培养文物保护人才的各高校情况,可以看出中国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

  从培养的层次上,可以将招收文物保护专业的院校分为两类,分别是:本科招生院校,研究生招生院校,以及本、硕、博招生院校。其中只招收本科生的院校以西北民族大学、天水示范学院等为代表,只招收研究生的院校以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为代表,而本、硕、博招生的院校则以西北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现状是招收本科生的院校数量(包括只招收本科生以及本硕博招生的院校)远远少于招收研究生的院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办学规模及成本:本科起点的教育投资较大、办学难度较高,尤其对于那些没有相关学科支撑或类似办学经验的院校而言这一点尤为突出。一般而言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较研究生教育大,而且要求有一定的持续性。因此需要有更加成体系的教学团队、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投入。而从研究生阶段招生则较易于实施,起步可能仅源于个别导师的研究课题及兴趣点,挂靠在某一个专业下设定一个方向即可招生。

  2.教育理念:这是导致该现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文物保护属于交叉学科,交叉学科就意味着学生需要涉猎的知识面较传统学科宽。在同等时间及精力的前提下,交叉学科学生在获取的知识的广度上要优于传统学科的学生。但在特定学科知识的深入程度上则要逊于传统学科的学生(这其实也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矛盾)。因此就造成从基础阶段就进入交叉学科培养的学生,即本科就进入文物保护专业学习的学生,在特定学科或特定方向上的发展较在传统学科进行学习的学生(即本科在化学、物理等专业学习的学生)要受到限制或在知识储备上遇到更大的挑战。但在知识的广度及培养的连续性方面,本科就进入文物保护专业学习的学生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从专业侧重的角度可以将招收文物保护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分为三类,分别是:偏重化学保护,偏重科技分析,偏重文物修复鉴定。其中偏重化学保护的典型代表就是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偏重科学分析的典型代表为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而偏重文物修复的主要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专业存在不同的侧重方向是因为各个学校根据已有的教育资源选择最适合自我、最易于操作的侧重点进行发展的产物。存在不同的专业侧重有利于文物保护人才的多元化,能够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从本科生源背景的角度可以将设立有文物保护及相关本科专业的学校分为三类,分别是:只从理科招取,文理科各招收一半学生,只招收文科或艺术类学生。西北大学、北京大学是只从理科招生的典型代表,天水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是文理科各招收一半学生的代表,中央民族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则是只招收文科或艺术类学生的典型代表。从偏重化学保护和科技分析的角度而言,招收理科生进行培养具有明显的优势。理科生在高中阶段的数、理、化知识将成为他们4年的大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是如果涉及到文物修复或鉴定方向,则理科背景与文科背景并无太大差别,这类专业反而是艺术类考生更占优势。

  从1989年西北大学率先设立文物保护专业开始,中国的文物保护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三十个春秋。时至今日,中国文物保护教育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当前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为了团结从事文物保护、修复教育的相关专家学者和管理工作者,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于2018年成立了文物保护教育专业委员会,该专委会由从事文物保护、修复教育的有关专家学者和管理工作者共同组成,旨在开展文物保护修复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相关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交流,以促进我国文物保护、修复教育水平的提高。

  专委会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开展与文物保护教育相关的活动。先后进行了“文物保护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研讨会”“第五届中韩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2019年文物保护修复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与教育国际学术讨论会”等活动。

  “文物保护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研讨会”就全国各高校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以及相关教材的建设计划进行了深入探讨。有来自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育培训学院等机构的代表进行了大会发言。研讨会为各高校文物保护相关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对推动我国高校文物保护专业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image.png

文物保护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研讨会

  “第五届中韩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由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六所中方高校的师生代表,以及来自韩国国立公州大学、韩国传统文化大学、建国大学、龙仁大学、韩瑞大学等五所韩方高校的师生代表参加。论坛共有17位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另有多位进行海报展示。论坛增进了中韩学者以及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文物保护教育的国际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对培养高素质文物保护人才,促进中韩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研究及其他新领域的共同发展,助力东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技术的共同进步。

image.png

第五届中韩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

  “2019年文物保护修复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为期两周,共有来自中国西北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蒙古国立艺术与文化大学及印度国家博物馆研究所的23名师生代表参加。参加者共同交流与探讨了中国陶瓷器、壁画、纺织品等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理念与技术。此次暑期学校搭建了文物保护修复相关知识、经验交流的平台,拓展了参加人员的研究视野,增进了不同国家文物保护修复领域之间的理念与技术交流。

image.png

文物保护修复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

  “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与教育国际学术讨论会”围绕文物保护过程中的科学研究、实践操作、教育教学的最新成果和理论方法进行讨论。来自意大利高等修复研究院、奥地利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澳门文物保护修复协会、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秦陵博物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多家机构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出版了《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与教育》会议论文集。这次研讨会为各文物保护相关机构的从业者及文物保护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对推动我国文物保护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image.png

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与教育国际学术讨论会

image.png

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与教育国际学术讨论会

image.png

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与教育国际学术讨论会

  本年度专委会还在进行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保护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筹备工作。会议将由澳门文物保护修复协会和澳门圣若瑟大学共同承办。相信会议必将为文物保护教育教学的深入交流提供契机,充分发挥教育专委会的职能。


Copyright © 2020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38868号-1 技术支持:智联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