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十年 > 回顾与展望

近现代建筑保护

保护之路 任重道远

——中国近现代建筑保护工作综述

近现代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交流的扩展和深化,我国文化遗产事业逐步走向繁荣,保护成为了一项社会进程以及当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并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升文化自信等使命联系在一起。

  在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历程中,近现代建筑一方面由于历史年代短暂,因此在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古建筑那样应有的重视。不过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受保护的近现代建筑数量越来越多,关于保护理念和技术的学术探讨和交流也愈加频繁。

  2016年3月,经过两年多的考察、筹备和学术研讨活动后,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届理事会2016年度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专委会遵循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章程,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在国际培训、科研实践研修、学术交流、合作拓展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工作计划。

 image.png

2016年6月12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揭牌

  现将有关我国近现代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综述如下:

  一、近现代建筑研究保护国内状况 

  1.学术研究情况

  (1)论文

  从论文发表的总量来看,有关“近现代建筑”方面的研究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大约30多年间,共发表论文470多篇,其中50%左右发表于2014年以来,2019年至今发表的论文数量约为总数的10%。有关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更是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内。因此,从总量来看,对于近现代建筑的研究的确在不断受到重视。

  从论文发表的内容来看,2014年以前,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研究成果,很多是关于国内外近现代建筑史教学的反思,或对于近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鉴赏、解读等,内容比较浅显和表面,缺少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技术分析。

  对于近现代建筑保护的重视,转折点在2014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我国共有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其中近现代文物141449处,占总数的18.45%,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国家文物局将提高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水平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并针对近现代历史建筑维修保护实践中技术标准、规范、导则匮乏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相关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2014年4月发布了针对全国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的第一个专业技术文件—《近现代历史建筑结构安全性评估导则》。

image.png

  此后,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之相关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也愈来愈多。

  根据近两年的学术论文主题来看,对于近现代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护与活化实践:

  如李瑞华等人在《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年第10期发表的《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福绥境大楼为例》,通过梳理建设背景和建筑特征,分析总结了福绥境大楼的遗产价值,并通过实地调研把握建筑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福绥境大楼的保护重点,探讨适应性再利用的途径。此外还有移位工程设计、保护修缮与利用等。这些研究成果通常以某项保护项目为案例进行说明。

保护技术:

  如周广强等人在《建筑结构》2020年第6期发表的《某近现代历史建筑的鉴定与加固》,介绍了济南的近现代历史建筑中存在的砖拱券开裂、木结构构件腐朽、承载力不足等病害症状,根据鉴定结果及建筑物的特殊性,对其进行了加固处理。如Xiangyu Wang 等人在外文期刊《Additive Manufacturing》2020年3月发表的《3D printable magnesium oxide concrete: towards sustainable modern architecture》,指出3D打印混凝土技术在近现代建筑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应用。

  针对不同地域的近现代建筑保护内容:

  如康永斌等人在《智库时代》2020年第8期发表的《秦皇岛地区近现代建筑遗存普查报告》,辽宁大学考古学专业魏君在2019年6月的硕士学位论文《沈阳近现代建筑时空布局特点以及与现代城市关系的研究》,李萃在《居舍》2018年第31期发表的《西安老城区近现代历史建筑周边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郭绍义等人在《才智》2018年第13期发表的《发现沈阳——近现代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等。

  对近现代建筑中的工业遗产类型进行的研究:

  对工业遗产的研究是近年研究热点,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如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曹永康、竺迪在《工业建筑》2019年第7期发表《近十年上海市工业遗产保护情况初探》,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夏亚威的硕士学位论文《郑州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郑州国棉三厂为例》等。

  理论研究:

  有意识地进行近现代建筑理论探索,如赵辰在《建筑师》2020年第1期发表的《再论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的时空观》,通过回述“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的历史,以建筑文化的空间与时间之本意,论述“中国近现代建筑”正是起始于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岳婷婷在《建筑》2020年第2期发表的《浅谈西方古典柱式对近现代建筑的影响》,李海清在《建筑师》2017年第5期发表的《分合之辨:反思中国近现代建筑技术史研究》,检视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出材料结构技术观和环境调控技术观两类叙事路径,并指出其相互分离、缺乏互动与融合之不足。

  遗产登录与管理:

  如蒋楠等人在《新建筑》2017年第6期发表的《基于全程评价的近现代建筑遗产登录制度探索》,指出量化数据建档以适应遗产数字化管理的现实需求,最终形成基于全程评价的保护与再利用决策机制,以此推动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制度的优化。

 

  总体来看,目前对于近现代建筑的研究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相比古建筑的研究依然非常不足,一是数量仍然太少,参与的研究者比较少;二是研究内容依然不够深入,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与保护活化的探索仍处在起始阶段;三是保护管理上的探索也非常少。

 

  (2)著作

  有关近现代建筑的著作,也多集中在近两年,以往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即便现在,数量也是有限的,目前所见有如下几种类型:

  综合性研究:

  如刘先觉的《中国近现代建筑与城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版),主要论述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到当前的城市与建筑的发展,配有大量历史珍贵图片,这本书始于作者攻读梁思成先生研究生期间的课题《中国近百年建筑》,这篇论文也成为我国完成的第一篇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学术论文。

image.png

刘先觉著《中国近现代建筑与城市》

  吴焕加著《中外近现代建筑引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8月版),本书以作者在清华大学教授“近现代建筑引论”课程的讲义为基础撰写,是作者近40年教学与研究的归纳和总结,对欧美国家的近现代各阶段的建筑进程和思潮作了评论,其中涉及了20世纪初以包豪斯为起点的现代主义建筑,以及之后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高技派、解构派等。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即晚清以来的建筑转型与各个时期的建筑思潮进行了回顾,并对今后的中国建筑作了展望。

  保护修缮研究:

  如蒋楠、王建国编《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版),提出以评价为中介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操作新思路,试图推进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制度建设、维护管理、改造策划、改造设计以及使用反馈等实际问题。

  叶斌、周琦、陈乃栋所著《南京近现代建筑修缮技术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6月),针对近现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内部构造体系、外部构造体系及特殊结构体系等不同部位的不同修缮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提供了一套适用于保护及利用的简便有效的修缮技术指南。

  近现代工业遗产研究:

  如刘伯英主编《中国工业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2018年中国第九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版),以工业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为核心,考察了国外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工业遗产与景观、政策法规等相关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工业遗产具体案例的规划设计研究;各方面专家、相关政府官员及规划设计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提出各自的思考与建议等。

image.png

刘伯英主编《中国工业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2018年中国第九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还有几本不同地域的工业遗产研究著作,如刘起的《兰州城市工业遗产综合评估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李志英的《北京工业遗产研究》,许东风的《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哈静、徐浩明的《鞍山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等。

  近现代大学校园建筑研究:

  如刘文祥的《珞珈筑记:一座近代国立大学新校园的诞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版),用200多幅历史图片、大量文献档案资料,还原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的曲折筑造历程,剖析建筑与时局社会的紧密关联。

  曹永康的《南洋筑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版),是对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历史建筑群的全方位展示,对于申报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14幢历史建筑,从建造缘起、建筑特色、文化事件、历史发展、校友回忆和价值评价等多个角度,配以珍贵的历史照片、图纸以及精美的建筑现状图片,展现了这座风格多样、内涵丰厚的建筑博物馆的价值与特色。

image.png

曹永康主编《南洋筑韵》

  李沄璋、张磊、卢丽洋编著《四川大学近现代建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完整收录了四川大学内共计18栋近现代建筑,对每一栋的建筑简介、历史沿革、保护现状进行梳理,收录建筑老照片、设计原稿图片、测绘图纸、水彩渲染立面图以及实拍照片等。

近现代建筑学者研究

  如杨永生、刘叙杰、林洙著《中国近现代建筑五宗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版),选取了杰出的五位建筑师与建筑家,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讲述他们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历程。 

  2.论坛会议情况

  有关近现代建筑保护的论坛与会议也是在近两年开始有所增加,过去由于近现代建筑保护不受重视,所以少有这类学术交流活动。

  ①2016年6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成立大会,同时召开了“城市发展中近现代建筑抢救保护技术研讨会”,从技术角度出发,以重点案例为基础,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城市更新中近现代建筑的有效抢救保护方法。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在“城市发展中近现代建筑抢救保护技术研讨会”上发言

  ②2016年12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在武汉大学举办了第二次学术会议,“高校历史校园保护与发展研讨会”,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历史校园进行了价值认知与保护探讨,使得高校历史校园保护进入了公众视野,引发了对于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启示。

image.png

高校历史校园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③2018年8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在四川成都召开2018年度大会暨“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技术研讨会”,对于近现代建筑保护利用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进了学术交流与分享。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委会2018年度大会暨“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技术研讨会” 

  ④2018年10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遗产学术委员会等在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和鞍山师范学院举办了“第九届中国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就工业遗产发展的相关问题开展了交流与探讨。

  ⑤2018年11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东南大学举办了“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南京论坛”,就近现代建筑遗产研究、近现代城市研究、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方法与保护技术、实践案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讨。

  ⑥2019年6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2019年度大会暨“历史工业城镇(地段)的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工业遗产的价值分析、工业城镇(地段)的保护规划、工业遗产的创新利用、工业城镇(地段)与工业博物馆、新技术与工业遗产的保护等几个方面,会议宗旨在于让历史工业城镇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工业文化,让历史工业城镇成功实现转型,促进现代城市的综合发展。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委会2019年度大会暨“历史工业城镇(地段)的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image.png

在此会议上,中国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主讲《全国工业博物馆建设的相关思考》

  ⑦2019年11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主要聚焦20世纪遗产、新中国建筑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及老城区的保护、整治与提升。 

  3.政策文件情况

  自2014年4月发布针对全国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的第一个专业技术文件《近现代历史建筑结构安全性评估导则》以来,近年国家及相关部门又陆续出台了一些与近现代建筑保护相关的政策文件等。

  ①2017年,国家文物局主编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发布了《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规范》,进一步规范了近现代建筑保护的技术标准和导则;

  ②2017年12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老旧厂房建筑风格独特,承载着近现代北京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忆,是传承发展历史文化、促进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结合本市实际,就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提出了指导意见。

  ③2018年11月,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文物保护装备发展纲要(2018—2025年)》,聚焦安全防护与监管、文物勘查与考古、文物监测与修复、文物展示与利用等重点领域,推动文物保护装备领域高质量发展,为增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提供科技保障。

image.png

联合印发《文物保护装备发展纲要(2018—2025年)》信息页面

  ④2018年11月,国家文物局督查司编制出版了《文物行政执法手册》,根据我国的现有情况:文物违法案件频繁发生,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相互矛盾,地方文物保护部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重新对文物保护法律文件进行系统梳理,尤其对督察与监管的尺度、措施等进行了规定。这使得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有了可以执法的文件。

image.png

《文物行政执法手册》

  4.项目登录情况

  关于近现代建筑的保护登录项目,目前最著名的有以下几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2019年10月公布的762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有234处,占总量的30.7%,远超第六批的19.15%和第七批的16.98%。同时,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成就的共有40处,也超过了前七批的总和。其中,革命文物占比大幅提升,有138处革命文物列入国保单位。这次国保单位的申报遴选,是本着“价值优先,质量第一,完善体系,填补空白”的原则进行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占比大幅提高,让国保单位的结构体系进一步完善,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相关空白,也显示了国家对于近现代建筑保护的重视。

image.png

关于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评选活动,从2016年开始至2019年12月公布第四批项目,共计396项20世纪建筑遗产入选,涉及纪念建筑、观演建筑、会堂建筑、教科文体建筑、住宅与住区、办公建筑、交通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等十几种门类,时间跨度百余年。

image.png

2016年9月30日,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活动

  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经过申报、评审和现场核查认定的工业遗产名单,第一批在2017年12月公布,包括鞍山钢铁厂、温州钒矿、汉阳铁厂等13家单位的11个工业遗产项目入选;第二批在2018年11月公布,太原兵工厂、青岛啤酒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刘家峡水电站等42个项目入选;第三批在2019年12月公布,北京珐琅厂、天津大港油田港、河北开滦赵各庄矿、山西长治市“刘伯承工厂”旧址等49个项目入选。2020年4月1日,工信部开始组织开展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的认定申报工作。

image.pngimage.png

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鞍山钢铁厂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这一名录评选活动由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推出,第一批在2018年1月公布,包括机器制造总局、汉阳铁厂、京张铁路等100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在2019年4月公布,包括轮船招商局、刘家峡水电站、京汉铁路等100个项目入选。

image.png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

  5.研究团队情况

  ①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很大一部分理论研究与修缮实践为近现代建筑遗产。

image.png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②2014年5月29日,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来自文物保护、博物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前景与途径。这是我国较早成立的工业遗产保护组织。

image.png

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成立大会

  ③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直属事业单位——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作为民生文化重要的推广机构,该中心以“聚文化之力,铸工业之魂”为宗旨,具体业务范围包括研究和推动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遗产、工业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

image.png

④2016年3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近现代建筑保护的专业研究团体。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现场

  2017年6月,在西安市文物局的主导和支持下,以西安事变纪念馆和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两个单位为主体,联合组建了“西安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中心将从全面调查西安近现代建筑遗产着手,厘清建筑类别,评估遗产价值,提出保护名录与遗产保护方案,为西安市城镇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专业支持。

  ⑥2018年5月,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市近现代建筑保护与修复研究所成立,是中国石油大学根据当前青岛市近现代建筑数量众多、损毁严重,急需保护和修复研究的情况下,组织全系教师共同参与成立的学术研究团队,主要侧重于青岛市近现代建筑的建材发展进程、建筑设计艺术发展进程、建筑技术发展进程以及城市风格孕育过程、城市规划思想变迁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

  ⑦2018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构建科研与实践并举的合作模式,大力推进工业文化发展。

  ⑧2019年10月,湖北省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探讨黄石工业文明的发展、铜绿山古铜矿冶遗址的价值等,推动黄石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等。这是较早成立的地方性工业遗产保护中心,以后可能会有类似工业遗产保护中心陆续成立。

image.png

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

  ⑨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从事一部分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 

  二、专委会成立以来开展的工作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自成立3年多时间内,本着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的规定,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继续教育、学术出版、学术奖励和技术咨询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1.科研活动

  (1)科研论文:

  组织、参与相关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与研究,发表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专业核心期刊论文12篇,包括《近十年上海市工业遗产保护情况初探》(《工业建筑》2019年第7期),《浦东航运遗产现状调研及其保护再利用策略研究》(《遗产保护与研究》2018年第10期),《混合社区理念指导下的石库门里弄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东斯文里为例》(《建筑与文化》2019年第3期)等。

  (2)图书出版:

  出版学术研究著作3本,包括《南洋筑韵》《浦东传统民居研究》和《上海古桥保护研究》。

image.png

曹永康著《浦东传统民居研究》

  2.学术交流

  (1)会议

  举办国际性与国内学术会议11次,包括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年度大会、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技术研讨会、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技术研讨、高校历史校园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城市发展中近现代建筑抢救保护技术研讨会等。

image.png

举办研讨会

  (2)讲座

  举办20余场学术讲座,演讲嘉宾为国内外业界著名学者、教授,如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教授Carla Bartolozzi主讲《记忆的价值——工业遗产》讲座,意大利建筑大学教授Giorgio Gianighian主讲《威尼斯是如何保护历史建筑与城市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建部副主任王时伟主讲《故宫乾隆遗产研究与保护》讲座,意大利马贝集团材料部研发经理Pasquale Zaffaroni主讲《意大利历史建筑修复材料》讲座,同济大学常青院士主讲《日喀则宗山宫堡的再生》等。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讲座现场

  (3)活动

  开展展览、工作营、竞赛等多项学术活动,包括举办“中意建筑遗产修复联名展”、“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修复技能邀请赛”、“古建筑木作法展”、“拯救传统村落”工作营、佛罗伦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联合工作营、新场古镇历史建筑调查与测绘展览等。这些活动多数为业内高水平、高规格的国际性活动。

image.png

“中意建筑遗产修复联名展”暨“築·上筑”论坛

image.png

拯救传统村落工作营

 image.png

古建筑木做法展

 

  3.培训教育

  举办国内外教育培训活动十余次,包括:

  (1)连续举办了9届“中欧历史建筑保护理论与技术”高级研修班,是国内重要的中欧建筑遗产保护技术交流合作的非盈利性项目之一;

image.png

“中欧历史建筑保护理论与技术”高级研修班

  (2)连续举办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与专业技术水平;

image.pngimage.png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 

  (3)举办“木结构历史建筑的检测与保护技术”国际培训活动,参与培训的人员来自上海、北京、广东、湖南、甘肃等全国各地从事历史建筑修缮和研究的业内人士,整个课程既是学员对意大利经验的学习过程,也是各地从业人员经验分享和交流的过程;

image.png

“木结构历史建筑的检测与保护技术”国际培训课,木梁检测

  (4)多次举办“传统村落与小城镇保护与活化”高级研修班,教学团队来自于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专家教授,组成了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力量,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展示国际视野、介绍经典案例和前沿技术。

image.png

image.png

 “传统村落与小城镇保护与活化”高级研修班

  (5)举办“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专业知识培训班”。

image.pngimage.png

培训班现场

  4.合作拓展

  积极推进各项对外合作与拓展工作12项,包括支持、配合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成功将“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申报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松江泗泾古镇深度合作,将泗泾孙士林宅建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遗产保护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与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挂牌成立了“优秀历史建筑联合教育与研究基地”等。

image.png

2019年12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牌仪式

image.png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遗产保护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在泗泾正式揭牌

image.png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5.公众传播

  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促进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包括:

  (1)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公众传播和普及建筑遗产保护内容,已发布360多篇文章,许多文章被公共媒体转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2)着力建设“上海建筑遗产数字博物馆”,让大中小学生了解城市建筑文化;

image.png

采用各种传播方式

  (3)举办“泗泾古镇建筑遗产绘画展”,展示了25位小朋友秋季写生过程中所描绘的木构件及室外场景画,并举办了线上投票的竞赛方式,使得活动在普通公众中产生了良好影响;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泗泾古镇建筑遗产绘画展

  (4)举办面向学生群体的古建科普游学活动,在建筑师和古建筑保护工作者的带领下,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历史建筑,品味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这对于下一代培养遗产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image.pngimage.png

古建科普游学活动

  (5)开发文创产品,成立了文创品牌“创物工房”,制作建筑遗产日历,开发限量版笔记本及木构件帆布包,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历史建筑模型等,希望能够以匠人精神和文化情怀,将创意与匠心融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的工作中去。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文创产品系列

  三、专委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1.科研活动

  (1)下一步,专委会将继续组织、参与相关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实施、转化与应用,每年发表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专业核心期刊论文2-3篇;

  (2)现正在申请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出版基金项目;

  (3)每年出版相关图书1-2本,计划2020年完成《上海工业遗产史录》与《静安石库门研究》。

  (4)参与社会各行业相关科研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现已开发针对古镇保护的GIS系统,并将在上海市推广应用。 

  2.学术交流

  组织、参与国内外各种形式的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学术及技术交流活动,促进国内外相关保护理论和技术在国内的传播。积极参加和配合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不过2020年受疫情影响,原计划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论坛及讲座数量会有所减少。 

  3.技术咨询

  (1)组织相关单位编制近现代文物建筑修缮标准;

  (2)接受社会关于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相关工作的委托,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4.培训教育

  加强专委会与会员之间的联系,开展继续教育,帮助相关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如继续开展中欧建筑遗产保护高级研修班、举办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等。不过2020年受疫情影响,原定的培训教学活动可能会有所减少,如举办“拯救传统村落”国际工作营等。 

  5.公众传播

  (1)建设近现代建筑保护委员会网站,传播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的意义,普及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知识;

  (2)不断加强宣传,利用网络课堂、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开展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

  (3)开发小视频,利用视频节目及时传播近现代建筑保护利用领域的先进理念、知识、技术及研究动态,服务社会形成保护合力;

  (4)将遗产保护与中小学教学相结合,寻找合作机会。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任重道远,需要共克时艰。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委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既按照本计划执行工作任务,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动态灵活调整工作内容与方法,以便为我国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做出努力与贡献。


Copyright © 2020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38868号-1 技术支持:智联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