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十年 > 回顾与展望

文物建筑安全检测

科学保护 传承发展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

  中国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文物建筑保护技术有哪些突破?如何利用系统的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基础上的科学保护使文物建筑能“益寿延年”、长留人间?文物建筑保护事业如何持续发展?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应时而生、茁壮成长、任重道远。 

  Ⅰ

  文物建筑科学保护、预防性保护迫在眉睫

  文物建筑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保护意义重大。从结构形式来看,中国文物建筑主要有木结构和砖石砌体结构两种,且以木结构居多。一方面,千百年来这些古建筑历经各种外力作用(如地震、风雪、战争等)而保持完好,可反映出其梁、柱、榫卯、斗拱等构件和节点均能发挥一定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材性缺陷,这些古建筑在受力过程中,难免存在构件松动、开裂、变形等残损问题,对古建筑结构整体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开展文物建筑的科学保护迫在眉睫。

  20世纪90年代末,预防性保护开始出现在文物建筑保护领域,国际上许多遗产保护研究机构建立了相关专项课题研究。预防性保护包括所有减免从原材料到整体性破损的措施,可以通过彻底完整的记录、检测、监测,以及最小干涉的预防性维护得以实现。预防性保护必须是持续的、谨慎重复的,还应该包括防止进一步损害的应急措施,它需要传统工艺和先进技术的介入。

  防微杜渐式的日常维护和经常性的修缮,是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传统的重要部分。《营造法式》中,有专门的“望火楼功限”一节,记载着火灾观测建筑——望火楼的设计,作为俯瞰全城的制高点,起到观察与监测的作用,在第一时间发现火灾。中国古建筑多为木构,有火灾的隐患,望火楼的建设,可以说是对火灾的预防性保护。

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近十几年才在我国有所发展,目前仍处于概念认知和理念提倡阶段,且多用于馆藏文物的保护。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将“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指出了“十二五”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文物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的有机结合”。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针对文物建筑科学保护提出,文物建筑的预防性保护不同于以往建筑遗产损毁后应急性的保护工程,强调通过勘查、价值评估、风险评估等确定面临的风险因素,通过定期检测和系统监测来分析掌握损毁变化规律,通过灾害防御、日常维护、科学管理及时降低或消除风险隐患,使其处于良好的保存状态,达到长久保存、全面科学保护的目的。

image.png

中冶提出的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的内容 

  要实现文化遗产系统的预防性保护,需要引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全面系统地认识影响文物安全保存的各种风险因素;需要有效地识别影响文物安全保存的风险因素的评估技术和体系, 以及能够监测文物本体病害缓慢变化的专业技术和装备; 需要深入研究文物各种病害与风险因素的关系, 用多种风险因素的监测结果预测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我国预防性保护存在问题

  1 研究基础严重滞后

  1)从根本对文物的病害问题原因的分析、理解、掌握不足,在进行预防性保护、监测、调控的时候,机理不明;2)应采用什么样的监测设备、监测频率和采集精度未有效研究;3)报警预警阈值也无法准确设置;4)无风险调控方案。

  2 监测和管理出现脱节

  由于对文物的病害机理不够了解,导致不能把监测的结果直接用于进行保护管理,所以监测和管理保护是脱节的,不能和保护工作形成合力。

  3 对监测的数据缺乏有效利用

  因此,开展文物建筑科学保护安全现状评估方法研究,探讨有效的结构安全评估手段,对于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Ⅱ

  传承历史文化  肩负社会责任 专业委员会应时而生

  文物建筑是先代遗留下来的宝贵物质财富,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然而随着时间流转,这些古代建筑也经受着自然力、环境污染、工业开采等的破坏和损毁,文物建筑的科学保护迫在眉睫。

  修缮古建筑,既要以科学的方法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同时,更必须最大限度的保存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已有建筑物的结构可靠性鉴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工业与民用建筑鉴定标准和规程。但作为保证文物建筑保护安全的重要手段,文物建筑系统的安全与抗震检测、鉴定评估相关标准,仍然近于空白。另外,文物建筑检测鉴定目前在人员技术水平、技术文件、相关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行业交流,先进技术的推广等方面也亟待提高。

  经过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与北京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两年多的筹备和努力,经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届理事会2016年度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正式同意成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铭牌

  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旨在引领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领域的科技进步,建立行业学术交流的平台,申报并参与相关科研课题以及标准规范的编制,进行文物建筑系统的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基础上的科学的预防性保护等多方面的工作,使得文物建筑能够长久安全地保存,力求推动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事业的良好发展。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成立媒体报道

 

  Ⅲ

  汇聚专家智慧 搭建文物建筑保护领域高水平技术指导和经验交流平台

  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在中国文物保护协会的监管和指导下,在各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发展定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凝聚共识,努力发挥专委会枢纽型服务型的作用,各项工作活动中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1.筑牢基础,内部建设成效显著

  专委会的主要工作致力于的加强专委会正规化和人文化的内部建设工作。保障会员进行科技活动的正常权利,开展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各种活动;提供文物建筑安全检测评估与抗震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努力推进文物建筑安全技术的进步。

  2.汇聚专家智慧,搭建高水平技术指导和经验交流平台

  专委会积极发展会员,壮大协会力量;专委会的微信公众号、邮箱和公共邮箱,方便大家对专委会提出相关建议,发送、上传和下载查阅协会的相关资料;专委会采用各种方式积极宣传文物建筑安全保护的意义,总结传统文物保护经验,推广现代先进技术成果。

image.png

协会理事长王时伟《故宫古建修缮与科学保护》专题讲座

  3.发布了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太原共识”

  2019年8月23至24日,中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交流会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举行。汇聚国内文物建筑保护领域专家、学者,以及业界精英26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布了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太原共识”。

image.png

中国文物报刊登“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太原共识】

  文物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彰显东方建筑文明、营造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回顾了,本专委会成立的初衷以及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关于预防性保护的理论基础,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到“主动”的预防性保护的发展趋势。考虑到,当前还面临着文物建筑内涵和外延不清、价值评估困难;检测鉴定和评估标准规范缺乏,相关行业的标准规范在文物领域不能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精准实践需求,材料、方法和技术手段应用性亟待提高;预防性保护理论基础研究落后,措施针对性不强、管理体制、经费保障机制尚待健全等问题。为此,积极探讨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4.主编及参编文物建筑类各项规范

  专委会积极参加规范编制工作,主编与参编的文物建筑相关的规范有:国标《古建筑砖石结构维修与加固技术规范》、国标《木结构技术规范》研编、地标《文物建筑安全监测规范》、地标《古建筑类博物馆合理用能指南》、地标《文物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地标《古建筑砖石结构现场勘查技术规范》、地标《房屋建筑安全评估技术规程》、地标《古建筑维护加固技术规范 石结构》、行业标准《古建筑结构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等。

image.png

标准规范编制

  5.立足实践,稳步推进文物建筑科学保护各项工作

  组织开展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检测与抗震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以及新标准的编制、宣贯、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和考察调研活动;保障会员进行科技活动的正常权利,开展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各种活动;提供文物建筑安全检测评估与抗震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努力推进文物建筑安全技术的进步。 

image.png

举办文物建筑安全检测与抗震评估培训班

image.png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Ⅳ

  任重道远 努力推进文物建筑保护科学发展

  文物建筑是不同时期的建筑瑰宝,依附于这些建筑和历史纪念性建筑中的石刻、雕塑、壁画、琉璃等与建筑相得益彰,使建筑迸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蕴含着更深的文化内涵,这是其他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及文字描写所不能代替的。

  习近平主席曾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保护和传承先人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正在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历史阶段。截至目前,全国国保单位共核定为5058处,包括古遗址1194处,古墓葬418处,古建筑2160处,石窟寺及石刻30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52处,其他27处。文物建筑数量巨大,同时,由于年代久远,多数不同程度的存在损毁的风险,亟需通过风险分析和安全评估确定面临的风险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探寻科学的保护方法,从而达到长久保存、延年益寿的目的。由此可见文物建筑检测鉴定评估的急切及重要作用凸现,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专委会积极组织行业内专家学者开展学术活动,搭建了行业内学术交流的平台,着力构建文物建筑鉴定评估领域标准体系,推进文保行业中文物建筑研究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理念的形成,负责面向2035文物领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安全评估专项的提出,制定行业收费标准和检测能力准入条件,在我国文物建筑安全鉴定评估领域促进了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image.png

举办中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交流会

image.png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赵曙光致辞

  专委会首次将可靠性理论引入应用于文物建筑评估领域;首次提出了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的理念和内涵;并发布了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太原共识”;同时牵头主持及参与了多项文物建筑相关标准的制定及重大课题的研究,为文物建筑安全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文物建筑科学保护之路发展的趋势,体现了我国当前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度;专委会的成长对于加强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领域的科技进步、促进文物保护行业学术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专业委员会深感责任重大,任重道远,专委会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保护文物建筑事业的号召,引领相关行业的研究与实践,担当文化传承重任。积极发挥好行业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努力引领文物检测鉴定领域的科技发展,建立行业学术交流平台,为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事业的良好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 © 2020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38868号-1 技术支持:智联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