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动态

NEW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讲座纪要07 | 苏伯民: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修复
协会动态 行业要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其他工作

讲座纪要07 | 苏伯民: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修复

发布时间:2021-07-23 来源: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2021年7月17日下午,敦煌研究院苏伯民副院长在首都博物馆多功能厅带来主题为“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修复”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系“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系列讲座”第七讲,同时也是我会与中国丝绸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技术专场交流活动”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讲座由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白杰主持,并邀请到百余名社会各界群众参加。

图片

苏伯民副院长讲座现场

图片

社会各界听众聆听讲座

  讲座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苏伯民先生深入浅出地从壁画的结构术语、病害类型、价值认知、现状评估、保护修复等方面,并结合案例的形式,讲述了壁画保护的方法流程;其次,苏伯民先生还对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在研究风险因素、建立监测工具、制定管理制度等方面开展的预防性保护与文化遗产利用的措施与实践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苏伯民先生就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


  以下是讲座的主要内容回顾:

  1987年,敦煌莫高窟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六条标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现存有735个洞窟,其中有壁画的洞窟有492个,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巨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近年来,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文物的保护修复已从传统的工匠式修复过渡到科学保护,并逐步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且有科学理论支撑的保护方法。在科学的保护理念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敦煌研究院几代人接续传承,在壁画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壁画保护的方法流程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研究应当贯穿保护工作全过程,所有保护程序都要以研究的成果为依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5条)。对古代壁画和彩塑的保护必须按照既定的程序分步实施。壁画保护的第一步首先要对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进行全面认知与评估,这是文物保护最基础的工作。其次,要对壁画保存现状详尽调查与记录,并对其所处环境进行监测。同时要对其制作材料、病害机理进行科学分析,由分析结论指导修复材料及工艺的筛选。从而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并实施保护工程。工程施工后还需对保护修复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

图片

古代壁画病害标准

  敦煌壁画在制作材料与工艺的选择方面十分考究,历经千年依然结构稳定,色彩艳丽。但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自然因素以及历史、人为因素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病害,若不妥善处理,病害将不断发展并对壁画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作为国内从事古代壁画科学保护和修复最早的单位,敦煌研究院对壁画存在的各类病害问题进行梳理,总结术语定义,规范标识方法,编制发布了《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国家标准,有效指导了我国古代壁画的保护与修复。

图片

科学分析与保护修复

  古代壁画的检测分析内容主要包括绘画材料鉴别、调查工艺信息、确定颜料病害情况以及对过去修复部位的识别。上述分析结果可以为识别壁画画面信息、保护状况评估和保护修复提供重要信息。分析方法包括取样分析和无损分析。取样分析会对壁画造成损伤,而且受取样位置和取样数量的限制,难以获得比较全面的信息。敦煌研究院在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等机构的国际合作中开始引进和使用多种光学无损分析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应用示范效果。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与国家博物馆、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陕西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发出我国首个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搭载了多种便携式的无损分析设备、数字测绘设备、环境监测设备,实现了对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及其他考古出土文物的微观形貌、材质物相、元素成分、结构特征及工艺信息的现场无损检测。

图片

  莫高窟壁画地仗层中的可溶盐含量较高,易产生空鼓和酥碱等病害。针对这一壁画“癌症”,敦煌研究院与美国合作,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并筛选出古代壁画灌浆加固材料、脱盐吸水材料,形成一套科学精细的古代壁画脱盐方法。经过布设灌浆孔、封护裂缝、灌浆、去除棉纸、吸附脱盐、更换吸附脱盐材料、封闭灌浆孔、壁画表面的二次脱盐等一系列保护性修复步骤,实现壁画空鼓、起甲、酥碱病害的妥善修复。

图片

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预防性保护

  莫高窟因其所处的独特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作为热门的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而带来的日趋增多的人为活动影响,莫高窟壁画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风险挑战。基于风险管理的理论,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监测任务包括环境监测、本体监测、游客监测和安防监测四个方面。敦煌研究院通过分析洞窟内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变化与游客数量、洞窟面积的关系,研究游客最大承载量,从文物保护与游客安全等多方面考虑,优化莫高窟参观管理办法。同时,敦煌研究院基于物联网技术部署环境监测设备,设立监测中心,建立了包括监测与保护资源综合信息数据库、洞窟开放管理系统、游客游览路线调度服务系统、洞窟档案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在内的完善的监测管理系统,莫高窟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图片

图片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经过几代莫高窟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传承与守护,才得以向世界绽放光彩。苏伯民先生在讲座结束时表示,现代科技手段在不断进步,保护和管理的理念也需要及时跟进,所以文物保护永远在路上。文物保护工作者不仅要把文物本体保护好,还要通过保护成果的展示,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更多的文物保护知识,理解遗产地和博物馆所采取的相关保护制度。人民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意味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全社会对我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达成的文化共识,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最根本的财富。

撰稿人:黄婧  


Copyright © 2020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38868号-1 技术支持:智联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