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动态

NEW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学术活动» 第十一次学术年会—文物分析检测分会场学术研讨
协会动态 行业要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其他工作

第十一次学术年会—文物分析检测分会场学术研讨

发布时间:2023-06-05 来源: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委会
    2023年5月23-24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成功举办。其中,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文物分析检测分会场学术研讨于5月24日召开,来自全国各文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等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图片

    分会场学术研讨为期一天,共分为四场。首先,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博物馆熊樱菲研究馆员做了简短的开场致辞,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图片

    上午第一场学术研讨由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雷勇研究馆员主持,4位专家带来了关于青铜器、化石、玉石、彩绘等文物分析检测及保护方法的精彩报告。


    上海博物馆丁忠明研究员首先作了《两把东周青铜剑的现状分析与评估》报告,他对山西博物院收藏的一把复合剑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其制作工艺、结构及使用材料与已熟知的吴越复合剑有明显差异,且该剑体中间有断裂修补,修复技术也独具特色;另一把无锡博物院征集的吴王僚剑,通过分析发现剑体保存状态较差,剑锋处外围使用树脂补修较明显,剑柄还存有多处暗裂纹,最后通过多个角度,为剑的真伪提供了科学的判断依据。这项研究拓展了对东周复合剑的认知,也为后期保护修复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图片

    北京科技大学韩向娜副教授作了《哈密翼龙化石风化机理研究》报告,她针对在内地相对潮湿的环境下哈密翼龙骨骼及其蛋(胚胎)化石会发生明显的风化破碎,而不含化石的砂岩却几乎不风化这一现象,综合采用偏光显微镜、X 射线衍射(XRD)、压汞(MIP)、离子色谱(IC)、拉曼光谱(Raman)、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等分析方法,对出现风化的翼龙骨骼和蛋(胚胎)化石围岩进行研究,并与不含化石的稳定区域的围岩进行对比,探讨发生特异风化的原因:一是富集翼龙骨骼和蛋(胚胎)区域的风暴岩不均一、孔隙较大,结构疏松,内部胶结较弱;二是在四季交替的温湿度变化中,CaCl2等易潮解盐持续性的潮解-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造成了富集翼龙骨骼和蛋(胚胎)区域的围岩的严重风化。她的报告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反响。

图片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黄希博士作了《中国古代玉器腐蚀特点及保护初探》报告。大量出土玉器出现白化酥粉及表面剥落、断裂等问题,从而会影响玉器的长期保存与日后的研究、展览工作。黄希博士的报告针对透闪石-阳起石和蛇纹石玉器,广泛调研了玉器腐蚀的病害类型及发展模式。她将玉器的病害分为机械破坏、化学腐蚀和不当修复修复三类,白化是由外向内发展的,白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酥粉问题是玉器保护的主要问题。出土玉器中广泛存在一层很薄、具有天然加固作用的无机聚合物凝胶,通过以这一天然加固材料为模板研制一类新的无机胶凝材料,或许可以为出土粉化玉质文物的加固保护提供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加固方法。

图片

    西北大学王若苏同学报告了《对表面风化严重彩绘的分析方法讨论》,她以四川地区彩绘石窟的彩绘为研究对象,经过现场调查和取样,综合使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X 射线衍射仪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进行分析,得出了彩绘颜料层的组成成分,并探讨了颜料脱落、覆盖、污染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总结出对风化严重样品的分析方法:以表面观察和元素分析的结果作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得出大致的物质范围,再利用微区分析为主的物相分析来确定物质的具体成分。


图片
    上午的第二场报告由北京大学周双林副教授主持。
    首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费利华研究员以《多学科协同下的泉州湾宋代海船保护修复研究》为题,全面讲述了围绕泉州湾宋代海船开展的多学科协作研究工作,包括开展船体木材材质、盐分、微生物多样性的检测分析,船体保存环境监测分析与微生物调查等系列调查研究工作,总结分析了船体病害成因,全面评估了船体保存现状;开展船体预防性保护研究,明确了船体预防性保护技术参数及船体保护修复的相关材料与工艺;搭建了泉州湾宋代海船声发射监测系统,并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声振耦合技术,开展了宋代古船材质及结构稳定性探索研究;完成了船体信息的三维数字化采集,形成的数据可满足后续保护、研究与展示等多方面需求,为文物的科学保护与展示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全面系统保护修复研究为海船保护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图片

    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复旦大学在读博士霍晓彤作了《冻融条件下砂岩文物损伤检测适用性评价》报告,她以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石质文物所面临的典型风化作用——冻融循环风化为对象,从冻融损伤理论、影响因素、力学损伤识别几个方面介绍其作用机理与研究进展,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岩石冻融损伤测量方法的分类梳理,旨在讨论各类方法在不同环境、不同岩性条件下的适用性,为不同条件石质文物风化量化评估提供参考。

图片

    故宫博物院邹非池馆员基于颜文姜祠建筑本体材料的分析研究,带来了《山东博山颜文姜祠彩画工艺分析与研究》报告。他通过金相显微镜、微区 X 射线荧光光谱(XRF)、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LRS)、红外光谱(FTIR)与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等方法对颜文姜祠的彩画剖面样品进行分析,为颜文姜祠建筑彩画的年代信息和工艺特征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图片

    上海博物馆马江丽副研究馆员作了《漆器文物科技研究管窥》报告,她采用文献计量统计的方法,通过收集漆器文物保护科技论文的发表情况,统计漆器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分析我国漆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发展状况,以期推动漆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图片


    下午的第一场报告由上海博物馆丁忠明研究员主持。
    首先,故宫博物院雷勇研究员作了《故宫博物院书画文物科学分析新进展》报告。故宫博物院藏有历代书画文物近五万件(套),书画文物材质脆弱,对保存环境敏感又难以取样,雷勇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建立系统中国古代书画无损分析方法的情况,包括重点开发书画的透光/侧光/紫外荧光摄影、3D 视频显微透光观察、光纤光谱技术、多光谱/高光谱面成像技术以及购置大尺寸 X 射线荧光分析设备。这些针对书画分析开发的非取样分析方法,为书画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新的研究依据,推动了故宫书画绘画技法和保护研究的快速发展。同时他展望今后能更多地开展与国内外其它单位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古代画科学研究稳步发展。


图片

    广东省博物馆王亚龙的报告《明代沉船发现疑似纸张材料的分析检测研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为确定明代沉船“南澳 I 号”出水铜钵底部附着的浅绿色片状材料。研究团队联合使用光学显微镜、FTIR 等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面形貌、纤维形态观察和测量以及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微观结构基本符合纸张材料的形貌特征,且具有竹纤维的显著特征,个别纤维节状增大处有舂捣痕迹,表明该试样很可能为手工纸,同时其红外光谱特征峰及归属也符合天然纤维素纤维的化学成分。通过古文献有关竹纸记载和“南澳 I 号”沉船船货来源地,从侧面进一步证实上述讨论结果的可靠性。此项研究不仅丰富了古代传统造纸技术的考古学研究,更可为后期“南澳 I 号”沉船文物价值研究提供借鉴。

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丁莉副研究馆员介绍了《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的纸张耐久性评价新方法》,这项研究中采用在线加速老化平台对三种中国传统手工纸及机械新闻纸进行加速老化,并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测定其释放的易挥发性有机物,对酸、醛、酮、呋喃衍生物、苯系物等五类化合物在老化过程中的变化行为进行了分析;选取乙酸、丙酸、巴豆酸、糠醛、5-甲基糠醛为纸张老化的标志物,测定纸张在150℃时各化合物的醛释放速率。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方法可在 8 小时内通过加速老化评价纸张的耐久性,并且也成功应用于两件清代书画装表纸的评估。

图片

    重庆理工大学钟年丙教授作了《文物病害过程信息光纤在线检测方法——以纸质文物为例》报告。报告以纸质文物为例,构建了一种紫外可见光反射光纤光谱传感器并搭建了检测系统,并利用构建的传感器及其检测系统研究了光照、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及霉菌对纸质文物病害作用过程的变化信息;最后利用传感器测量结果,结合光学显微镜、拉力测试仪、热重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样品的分析数据,探索了纸质文物生物病害发生的机理。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有机质文物及金属文物等病害过程生物化学信息定性与定量检测,对文物病发前做出预警,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图片


    最后一场报告由深圳博物馆卢燕玲研究馆员主持。
    首先,孙天强博士代表安徽大学魏国峰教授报告了《武当山回龙观遗址墙体抹灰的制作工艺研究》。为了探究回龙观遗址墙体的抹灰层多层结构的抹灰工艺,研究团队采用 X 射线衍射分析(XRD)、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岩相分析和同步热分析等科技手段,对回龙观墙体抹灰层进行分析研究。研究不仅了解了回龙观墙体抹灰的制作原料和工艺特征,也为后期武当山建筑群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丰富了对古代建筑抹灰材料和工艺的认识。


图片

    池娟芳代表北京大学周双林教授作了《上饶花大门砖石文物病害和保护措施研究》报告。上饶花大门目前的病害包括石材风化破碎、强体缺损和倾斜、表面灰浆受损等。研究团队为了解病害情况并提出保护措施,在现场对花大门主要建筑材料石材进行了详尽的病害调查和分类,对各种的建筑材料进行了微观观察、强度测试,使用无人机、倾斜仪等设备对建筑的墙体倾斜进行了检测,并对病害进行了取样分析。通过各种科学分析检测探明了石、陶材料的成分、微观结构、孔隙率以及盐分含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陶材料的清洗加固方法,并对墙体倾斜提出了稳定的措施。

图片

    西北大学的葛若晨同学报告了《对几例秦汉时期出土陶制品上古粘接材料的研究》。她的研究关注了在出土陶俑和陶马等陪葬品上常发现有残留的粘接材料, 通过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 射线衍射仪(XRD)、激光粒度分析仪、红外光谱仪(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MS)以及酶联免疫测试(ELISA)等方法对古粘接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分别探究了三种古粘接材料中的无机和有机成分。这些残留物与陶制品的组装、修复工艺关系密切,是当时社会制陶水平的反映之一。此项研究为我国秦汉时期陶制品的组装和修复提供了资料,也为现代陶器修复材料的开发和选择提供了参考。

图片

    故宫博物院王娜副研究馆员的报告是《漆器文物中有机材料的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定性识别与老化研究》。她的研究是通过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技术分析漆膜,对大漆、干性油、蛋白质、多糖以及蜡类胶结材料进行定性分析,建立了漆器常用有机材料定性分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故宫多件漆器文物所用有机材料,实验结果与历史文献记载相吻合,验证了所建立方法的可行性。此外,研究采用在线微区紫外老化结合热裂解色谱/质谱联用(μ-UV-Py/GC-MS)技术,获取不同老化程度参比样品的组分变化情况,验证了研究所提出参数的可靠性,为深入研究漆器文物材质工艺、科学评估漆器保存状况提供科技支撑。

图片


    16位专家的报告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文物分析检测在文物价值研究、文物病害分析、保护修复方法及材料选择、传统工艺挖掘、考古发现等方方面面的应用成果,表明文物分析检测已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精彩的报告赢得了阵阵掌声,同时也引发了热烈的提问和讨论,是一场难得的学术盛宴。


图片 图片


Copyright © 2020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38868号-1 技术支持:智联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