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论文集

PROCEEDING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集» 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1-序-陆寿麟

1-序-陆寿麟

返回目录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对存在重大险情的文物保护单位及时开展抢救性的保护;加强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及时保护修复濒危的珍贵文物,优先保护脆弱的珍贵文物,实施预防性保护工程。国家文物局对“十三五”期间要加强文物科技工作的意见,明确指示: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文物科技事业面临诸多问题:我们对文物价值的认知不足,我们的科技手段也严重不足。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曾经指出:我们的队伍严重不足,结构不尽合理这些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保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遗迹遗物,并在今后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还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从科技角度来看,社会上的一切物质材料被人们利用并赋予它历史价值,就可能成为文物,对它们的研究、保护、修复都必然要有知识的支撑所有的文物都是由它们所蕴含的无形的价值来支撑的,文物是有形的实体,是价值信息的载体。文物的研究工作都是揭示它的价值信息来还原古代社会,并有效地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文物的保护首先是对实体的有效保护和长久保存,是益寿延年的事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核心还是全面保护、保留、保存文物一切价值信息;文物的修复,顾名思义是对残破了的器物修整、复原、恢复其形貌的完整,是为了体现和展示它的价值。所以在“十三五”期间文物科技工作以推进创新建设为总体目标。围绕价值的认知、保护修复和传承利用三个方面,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应用并开发技术集成,加强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将抢救性保护和建设预防性保护技术体系相结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以建立文物保护修复的科学理念、指导思想、原则、方法,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为己任。

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技术,需要多学科、全社会的参与。社会上所有的学科和专业都可以在文物科技、文物保护、文物研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社会上的一切物质材料,只要对象明确,应用工艺、技术得当,都能成为文物保护材料。因此社会上一切新科研成果,一切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都是文物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物质技术的保证。所谓传统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规范起来形成的一个体系,都不是一夜形成、永远不变的,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理念的更新,一切新知识的吸收,一切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今夭要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的发展就应该打开门,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结合,消化吸收多门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切新成果,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国内外的合作;加强科学研究,对文物的分析检测监测要科学化,应有的放矢,有明确的目标,检测监测数据能揭示文物的材料材质及其相应的工艺技术、价值认知的信息,环境的监测要提供有关文物病害、病因以及病变影响因素及条件的信息,能为针对性的治理方法和保护修复材料、工艺、技术、方法的筛选、应用和预防性保护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能为文物保护的效果作出客观的评价我们自身应该加强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一个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体系,提高文物科技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加强预防性保护的研究与实施,预防性保护的核心是创建一个有利于文物保存的环境和管理办法。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套有利于各种材质、各种类型文物保存的环境标准并建立一套相应的监控体系,我们已经开始了对文物环境的监测,世界遗产组织也有对遗产地环境监测的要求,但是更重要的是文物环境的监测工作必须与文物的病变相结合,了解文物病变的环境影响因素,以此调控文物保存环境,才能缓解文物的病变、劣化。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但是必须启动。

加强人才培养。文物科技事业起步晚,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技术体系,人才队伍又严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文物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当前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工作在第一线的能把握文物保护基本理念、原则、方法的技术上精益求精的文物保护修复师队伍;还必须有一批在实际工作中能不断发现问题,又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队伍;特别需要建立一支能够促进学科发展的学科带头人,文物科技战略科学家队伍,能把握文物科技事业发展方向,能充分了解文物利一技事业发展的需求,能及时把握整个社会科技发展动态,了解科技最新成果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能把握到新成果可能为文物科技事业发挥作用,有能力引导这些科学家了解文物科技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将其发明创新应用到文物科技工作中,解决文物科技中的疑难问题。战略科学家对新科技的引进建立一套科学的技术路线和方法,还有一套适合于文物保护事业需要的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文物科技工作者积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文物科技事业的战略科学家。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将利用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旗下跨行业、跨部门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的优势,号召全国热心干文物科技工作的各行各业专家积极参与,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为我国文物科技事业的学科发展培养人才作出积极的贡献。



                                                                                                                                                                                      陆寿麟

                                                                                                                                                                                2017年1月1日


Copyright © 2020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38868号-1 技术支持:智联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