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 详情

1-序-龚良

发布时间:2021-02-08

序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文物保护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具备创新思维和宏观视野,注重团队协作,创造性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更好地履行文物保护修复的使命与责任。 

       我今天要谈的是,新时期的文物科技保护必须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即既要重视传统工艺的传承弘扬,又要重视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         在管理学层面上有“组织”一词,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实现一定目标,互相协作组合成一个集体或团队,并让这个团队的利益最大化。组织的管理、运转以及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秩序和协作精神,来考虑组织的整体利益,维护行业的稳定与团结。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是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专业团队,是行业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其最主要任务为“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总结传统的文物保护经验,推广现代先进技术成果”。怎样在今天的形势下把这个组织建设得更好、目标实现得更好、工作开展得更好,让其服务社会的效益、组织的利益最大化,是我们今天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从我个人来讲,非常高兴参与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的相关工作,也很高兴地看到我们这个团队在今天的形势下发展越来越壮大。 

       首先,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目前遇到了最好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形势,需要我们做面广、量大又细致入微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而在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进行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创新研究十分必要。按照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进入小康社会,江苏则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小康”和“现代化”,使人民群众不仅能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且将增强幸福感。从某种角度来说,现代化和幸福指数有时是一对矛盾,经济的发展往往与资源、环境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压力相伴相生。以广东深圳市和江苏扬州市为例,深圳市民的平均收入比扬州市民要高出一倍,但是深圳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未必高于扬州,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会越来越不如扬州。扬州人的幸福感来源于市中心基本没有高楼的优美城市环境,来源于适度安逸的住房条件和从 容悠闲的生活状态,尤为重要的是,扬州有让人自豪的传统历史文化和景观园林,城里有一个比较小但很著名的瘦西湖,湖四周的环境控制得特别理想,看不到一座现代高楼。扬州的宅园都很美, 个园、何园、小盘谷、汪氏小苑等反映着传统文化和生活艺术。甚至盐商的住宅都很有内涵,积淀的是部分漕运、盐帮生生不息的故事。“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人们向往扬州的真实写照。对比扬州和深圳,我们不难发现,扬州的悠闲、舒适、韵味,以及有人文内涵的生活环境,都是深圳欠缺的。因此,现代化一定不是指高楼大厦的现代化,而应该是幸福生活的现代化,这也是我们江苏一再倡导的理念。所以,从小康到现代化发展的阶段,从文物保护的角度上讲,社会对我们提出了很多要求,而这种要求就是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指的是社会在协调发展过程中,相关事业的实施和完成肯定会发现很多问题、缺陷或者说条件不足,会对相关领域提出新的要求,此时只能用创新的思维与理念才能更好完成社会交给的任务。在文物保护技术领域,就必须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例如,野外的石刻保护,人们已经认识到用传统的方法很难保护,因为现在出现了酸雨现象,于是便需要通过结合现代科技,找到新的适宜的保护办法,而不能消极被动地采取诸如给石刻盖棚子,或者把不可移动文物搬进博物馆这样的方式保护。再如,目前大量的纸质文物保存在图书馆、博物馆,自然的腐蚀损失非常大,因此,纸质文物的成批量保护便是社会需求。在意大利和日本等文物保护强国,有很多文物保护的专门机构,他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方法,类似我们保护非遗传承者和传统技艺;还有一种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将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结合,依靠现代科技的创新,来很好地完成文物保护的使命与责任。当前社会需要我们发挥更多的聪明才智,来完成更多的、原来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业。我认为只有科技能赋予这样的能力。 

       第二,努力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创新研究。在文保科技这个专业团队里,需要我们具备以下四方面素质。 

       一是要有宏观视野。每个人在把专业业务做得很精尖的同时,要更具宏观视野,去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最主要的问题。如果大家都只顾做微观研究,就可能会偏失方向,有失社会重托。当前文化系统人才辈出,有文化艺术人才(包括舞台表演艺术和美术艺术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管理人才,还有文博科研人才。相对而言,文博科研人才在参评社会关注的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特殊津贴或其他奖项时,往往不占优势。这是因为现在我们较多解决具体问题或研究个案,较少考虑宏观的问题和解决突出矛盾,较少考虑科研工作对社会及其发展的贡献度。所以,我经常鼓励南京博物院的同志,除了做好各自的专业工作外,还要考虑社会需求。除了上面提到的田野石刻文物、纸质文物的保护,还有彩绘保护、丝织品保护、传统建筑的白蚁防治等。解决好社会急需问题,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因此,我说的宏观视野,是指文保工作者要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的要求,为现实、全局发挥更大、更广泛的服务作用。 

       二是要有整体理念。在文物保护领域有一个整体保护的概念,是说在保护的时候除了考虑文物本体外,也要像古迹遗址、传统建筑保护一样,从文物本体到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再到其真实的环境背景。也就是说,保护时要考虑时间的概念、人们生活的概念。就像医生看病要整体辨证 施治,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在考虑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环境时,我们原来更多关注文物库房的 环境,现在认识到博物馆展厅的环境也要受到严格关注。再如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保护,要把监测、保护前移到遗产还没有遭受严重破坏的阶段,就如同我们对古建筑要多做日常的保养维修,少做落架大修。要深入研究文物保存环境问题,如文物库房的温度究竟多少最合适?故宫设在15℃,但有的博物馆却把人体感到最舒适的25℃当做库房文物最佳的保存温度。从传统的经验到现代的技术,需要我们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不是有了恒温恒湿设备就万事大吉,很多时候会因认识差距不能使文物获得最好的保存环境。 

       三是要有团队意识。过去按照传统工艺做文物修复保护,大多是师传徒、单打一。单打一对个人也许挺好,但不利于事业的整体发展。好的组织一定要使组织里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就一定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如果是“通体相关的有机整体”的合作,是互相协调的合作,就一定能实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教育系统从前有一个“985工程”,完成项目的主要方式是一个学者带一批人。最近,教育部又制定了“2011计划”,明确提出协同创新概念,高校、科研单位、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共同协作申领项目。目前,国家文物局审核科研项目时,也鼓励跨部门、跨行业的团队合作,即一个文保专家、一个高校教授再加一个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领衔申报一个大课题,来创造更高的整体效益。我院现在做的课题基本上都有兄弟单位参与、合作。其实,参与越多、合作越多,收获必定越多。“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倾国”的核心在“通体”,而不是局部出众。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没有整体意识,团队里只有个别人发光是很难推动事业发展的。 

       四是要有创新思维。做传统工艺和传统保护的人,往往会严格遵从师傅传授的或者前辈留下的经验、模式。我们既然需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创新结合,就要打破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打破思维定式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多与其他行业的人交流。就好比行政干部的轮岗,把要培养的干部从他熟悉的岗位调到不熟悉的岗位,一段时间后,这个干部再回到原岗位时,一定更具创新思维。 所以也可以说,创新思维来源于不熟悉的行业,来源于与你有矛盾、有冲突的人群。曾经有一个伟人说过,“成功是百分之一的机遇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因此大家都说努力更重要。其实他后面还有一句:“有时候百分之一的机遇的作用,可能还大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这个机遇,对我们来说,就可能来源于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交流。创新认识也是这么来的。 

       第三,谈谈南京博物院的文物保护工作理念与实践。近年来,南京博物院凭借以上认识开展了 一些工作,把科学研究和服务公众作为工作的两极来带动事业整体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设置了六个研究所,其中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是最大的一个。我希望文保工作在以下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一是所有的保护工程项目一定要与科研结合,也就是工程项目做完后, 必须要有科研成果;二是所做的科研课题要与江苏文物保护的工作重点相结合,解决社会需要的重大问题;三是有更加强大且团结的人才团队,而且团队要有组合和梯队,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近年来,围绕如何让文博事业为社会发展服务,我写了一系列小文章,主要有:《时代发展了,文博事业也要创新发展》、《保护文化遗产也是发展生产力》、《大遗址保护重在和谐共生》、《博物馆要做和谐社会的促进者》、《让文化景观遗产融入美好生活》、《文物保护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遵循、实践〈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保护文化遗产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等。事实上,所有这些理念的实践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宏观的视野上。我们最终要解决的是所从事的、所追随的事业怎样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我认为在现阶段,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必须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完成好数量十分巨大的文物保护任务。这是社会对文物保护科技行业提出的要求,也将是社会对我们能力和作用的终极评价,即评价我们行业和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度。 谨以此与大家共勉。 

(本文作者为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南京博物院院长。原稿是作者在2012年“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删改后代以作序。) 

龚 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