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27
中国纺织品文物保护新进展(2010—2020)
周旸 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
2010年,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时任荆州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吴顺清曾作《出土纺织品保护发展回顾》一文,从纺织考古、科学研究、专家关怀、队伍建设等角度,全面回顾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我国出土纺织品保护的发展,涵盖创业性研究时期(1960—1980)和创新性研究时期(1980—2010)两个阶段。字里行间,能够深刻感受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情怀、精神与成就。
时至2020年,中国文物保护协会又将迎来40周年庆典。跟随《出土纺织品保护发展回顾》一文的时间脉络,本文重点概述自2010—2020年期间中国纺织品文物保护与研究新进展。两文合并,可以大致勾勒出近六十年来中国纺织品文物保护走过的历程。六十载峥嵘岁月,励精磨砺铸辉煌,花甲不老,时光正好!
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文物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考古新发现不断涌现,文博机构、考古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多学科交叉合作更加密切,各方紧密围绕纺织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兼顾基础性课题、应用性课题和发展性课题,集纺织品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标准规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为一体,针对该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结合国情,立足应用,发挥优势,开拓创新。
在前期坚实基础上,初步形成保持传统优势、扩大已有优势、培育新兴优势的发展格局,整体实力有所提升。
一是积累了一些科技资源。全行业初步建立了以纤维和染料为核心的科技标本库、科学测试数据库、科技文献库,形成了以纹样为主的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库。通过协作共享机制,大型仪器设备初步满足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所需。
二是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通过联合攻关,在纺织品文物科学认知、保护修复技术与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的突破,如以纤维和染料为核心的无损分析技术、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纺织品接枝加固技术、考古现场纺织品微痕检测技术等,为纺织品文物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推广了一些研究成果。通过考古现场纺织品文物应急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及实施等形式,相关科研成果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得以示范应用;同时还通过专题展览、学术会议、专著出版、论文发表等方式,将纺织品文物保护领域所取得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传达给公众及国内外同行。
四是开拓了一些新兴领域。通过原创性研究与适用性研究,及时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引入纺织品文物保护领域,如纺织品文物数字化保护的适用性研究与科技示范、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基于互联网+的中国古代丝绸纹样 IP 的开发运营,对推动丝绸文化科技创新有一定意义。
一、科学研究
在此主要列举近十年来立项的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介绍纺织品文物保护相关的科学研究。
1.纺织品文物科学认知关键技术研究
从纤维、染料、皮毛、有机质微痕等方面开展纺织品文物分析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多层次的纺织品文物原位无损或微量分析检测技术,开展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研究,为纺织品文物的材质认知、工艺复原、保存状况及病害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丝绸之路纺织纤维的精细鉴别及技术交流”为首批全国文物保护科技优秀青年研究计划项目。该研究以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纺织品文物为对象,重点关注丝毛等纺织纤维,探索基于形貌、氨基酸、同位素和酶联免疫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古代纺织纤维科学认知关键技术;籍此关键技术所形成的分析检测方法,辅以丝绸之路出土纺织品文物标本库和基于GIS的现代纤维标本库,建立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纺织纤维的科学分析综合数据库;从中外文化、科技交流与互动的特定视角,对科学分析综合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研究,从纺织纤维的角度揭示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纺织品的科学价值内涵,以期解决丝毛纤维品种的精细鉴别、产地溯源和传播等问题,阐述古代纺织纤维沿丝绸之路的技术交流。
“基于酶联免疫的纺织品微痕检测技术研究”为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创新联盟科研课题,“古遗址中蚕丝蛋白微痕迹免疫检测研究”和“基于免疫磁珠富集的荧光快速检测出土文物中痕迹蚕丝蛋白的方法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该系列研究关注不同降解阶段的蚕丝蛋白微痕迹的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建立蚕丝蛋白降解程度和劣化状态的量化关系;分析古遗址中蚕丝蛋白微痕迹的分子结构和氨基酸序列,将具有特定序列的多肽片段选定为蚕丝蛋白的分子标志物,通过动物免疫的方法制备得到特异性抗体;基于免疫学原理,结合考古学信息,构建基于免疫技术的丝绸文物微痕迹检测技术,为中国早期墓葬遗址中纺织品残留物提供一种敏感特异快捷的辨识方法,提高考古现场有机质残留物的信息提取水平,为丝绸起源研究提供新的科学证据。
“考古发掘现场遗存鉴别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其中涉及到 “遗址中常见有机残留物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该研究针对考古现场遗址或墓葬的有机质残留物,主要关注丝绸微痕,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交叉,采用多光谱、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荧光反应等技术手段,通过简单的采样、制样、试剂准备、加样、显示、比色等步骤,形成一套基于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平台有机残留物快速定性分析方法,完成该方法的操作规程。
“基于微型光纤光谱的纺织品易褪色染料光老化研究”为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创新联盟科研课题。该研究针对易褪色染料开展光老化研究,设计并搭建基于微型光纤光谱技术的加速光老化评估装置,对易褪色染料进行光照色牢度评估,实时监测各种光源环境以及有氧/无氧情况下的颜色变化和染料的反射光谱;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对易褪色染料的光老化产物进行分子结构的分析,推测可能的光老化过程。研究成果将对古代纺织品的色彩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围绕纺织品文物的现场提取、接枝加固、显微修复等主题,开展关键技术、材料、工艺和装备研发,并对保护材料作用机制与保护效果评价进行研究。在已有关键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保护修复技术规范化研究,实施科技示范工程。
“南京报恩寺地宫及出土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其中涉及“出土固结纺织品与印绘纺织品保护技术研究”。该研究从出土固结纺织品保护研究、出土印绘纺织品保护研究、出土印绘纺织品工艺复原等三方面研发针对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出土固结纺织品和印绘纺织品的综合保护关键技术,开展科技示范,并选择典型文物进行丝织工艺复原研究。
“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灰化纺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该研究基于考古现场原位无损检测技术,对考古发掘现场环境及出土灰化纺织品的组织结构、矿物颜料等信息进行快速提取,完善出土灰化纺织物的信息采集技术,为灰化纺织品的保护、分析、揭取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纺织品接枝加固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课题,获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该研究旨在研发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纺织品接枝加固技术,从确定加固工艺、初探加固机理、典型文物的示范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文物友好、环境友好等优势,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其它高分子加固方法带来的材料老化影响文物安全问题,且可以在常温常压中性条件下简便实施,有利于未来的推广与应用。
“脆弱纺织品的丝蛋白加固技术适用性评价研究”为国家文物局课题。该研究开展脆弱纺织品的丝蛋白加固技术适用性评价工作,对丝蛋白加固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未来风险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分析脆弱纺织品纺材性能、纤维形貌和分子结构的变化,提出相应评价指标和经验性参考数值;建立此类加固技术的适用性评价体系,为科技创新成果与文物保护实践结合建立快速通道。
“潮湿环境下考古现场有机质文物的应急保护研究”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技术成果转化与示范项目,其中涉及“潮湿环境下考古现场纺织品文物的应急保护研究”。该研究针对特定潮湿埋藏环境和脆弱易损的纺织品文物,依靠便携式分析检测设备,对潮湿环境下考古现场出土纺织品进行信息采集,最大限度提取和保留考古信息;深入研究潮湿环境下考古现场纺织品文物应急保护技术,尽量使脆弱易损的纺织品文物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妥善的保护,为后续实验室保护赢得机会和时间。
3.传统纺织工艺科学化及复原研究
以典型纺织品文物为对象,系统开展制作材料和工艺技术特征研究,建立典型文物样式数据库和传统工艺传承谱系。加强染色、织造、刺绣等传统工艺和技术的科学化研究,结合中国古代纺织发明创造价值挖掘,促进纺织材料、纺织技艺和纺织产品的活化。
“古代纺织发明创造文化遗产科学价值试点——古代夹缬工具与技术复原”是指南针试点项目。该研究对相关历史文献、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机构的夹缬文物进行调查和整理,形成文献汇编和文物总目;对浙江南部各地区的夹缬制作进行深入调研,对蓝白夹纈工艺流程进行详细记录,形成调查报告和纪录片。对西藏附近地区还可能遗存有五彩夹缬的工艺和作品进行探索性地寻访和调研;根据吐鲁番出土、敦煌藏经洞发现和内蒙古辽庆州白塔和山西应县木塔出土的夹缬文物,进行夹缬技术的科技复原研究;完成夹缬技术的数据库设计和科普作品写作。
“东周纺织织造技术挖掘与展示——以出土纺织品为例”为指南针专项,获“十一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该研究以靖安东周大墓和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纺织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东周时期生丝的加工、茎皮类植物纤维的使用进行研究;考察东周出土纺织品的工艺参数和织造技术,结合文献对出土纺织品和编织物的组织结构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对东周纺织机具进行测绘,结合民族学调查,研究东周时期织机的机型和特点;研究东周时期的束综提花机、多综多蹑提花机、多综式提花机和低花本提花机在织制平纹经锦过程中的适应性,并成功复制织锦、编织物和方孔纱。
“汉代提花技术复原研究与展示——以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为例”为指南针专项。该研究以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台织机模型及相关文物为研究对象,对之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测绘,全面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提花织机类型与提花原理,复制织造工具,复原生产技术。研究核心在于探索提花技术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借此解决汉代提花织造技术的学术争论。在深入研究、科学论证、系统认识和理论归纳的基础上,实施包括制作3D展示系统在内的相关展示技术,全方位诠释出土织机模型的工作原理与织造技术。同时,利用其中的滑框式勾综提花织机对国宝级文物“五星锦”进行成功复制。
“南方地区原始纺织机具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该研究对南方地区出土与现存的原始纺织机具进行详细测绘、分析与归类,研究其具体形制、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选取相关纺织品文物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文物实物与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两方面作为基础依据,结合历史文献与图象资料等,发掘出土文物与民间现存原始腰机的联系,探讨原始腰机的历史与发展脉络,研究原始腰机对于其它古代传统织机的影响。
4.纺织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纺织品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及示范应用”为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专项。该研究通过整合技术、设备和人员等资源,实现结构设计、功能实现和技术操作的统一,包括数字化保护信息采集、元数据建设与数据库建设,以验证丝绸文物数字化保护装备集成、信息提取技术规范、元数据规范及数据库架构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并为中国丝绸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数字化保护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该研究旨在以全面收集整理中国丝绸文物资料为基础,采用符合文物保护原则的原位无损/微损信息提取技术,从丝线构成、色彩配置、组织结构、图案设计等角度提取信息,建立中国丝绸文物信息数据库,以实物和科学分析的证据,从中寻找规律,提取历史、艺术和技术等相关设计素材,同时研究中国丝绸文物设计素材再造方法,为后续专家系统的建立、工艺方案的解决以及实际生产提供客观可靠的文物信息。
“中国古代丝绸纹样IP的开发与互联网+运营平台建设”为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专项。该研究尝试新的文化科技结合模式,以互联网创新成果为支撑,进行符合社会需求的文创产品设计以及生产,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推广和营销。
二、标准规范
2008年,颁布3个纺织品文物保护行业标准,《馆藏纺织品病害与图示》【WW/T0013-2008】、《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0014-2008】、《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0015-2008】。
2014年,颁布《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纺织品类文物》【WW/T0059-2014】,该标准按照14种纺织品文物常见病害类型将病害活动性质划分为稳定病害、活动病害、可诱发病害;详细规定包括文物基本信息、病害识别、病害活动判定、文物病害综合评估、保护修复建议、形成评估报告等纺织品文物病害的评估程序、评估内容、评估方法以及评估报告格式。
2018年,颁布《馆藏纺织品老化程度测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WW/T0087-2018】,该标准采用偏振红外光谱法,制定出参比样品5个老化程度分级与对应二向色性比值范围;对偏振光分别与文物样品垂直及平行时采集到的相应偏振红外光谱图进行取向度分析,与参比光谱相比,计算二向色性比值,对比程度分级表,判断纺织品文物老化程度。
目前尚有2项标准正在制定中。《纺织品文物修复材料要求——背衬、加固材料》,该标准将修复材料选择标准化可规范纺织品修复材料的选用原则、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等,为纺织品文物修复材料的选择提供客观、科学、规范的操作依据。本标准的制定可规范纺织品文物加固材料的性能、检测方法、检测流程、数据处理等,为纺织品修复技术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传承与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古代植物染料光纤光谱检测分析技术规范》,该标准制定基于测色辅助光纤光谱技术,实现对七种植物染料的快捷无损分析,分别为红花、苏木、茜草、靛青、槐米、栀子和黄檗。根据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结合现代合成染料染色技术,制作七种植物染料染色参考品;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七种染色参考品的颜色值,设定允许的色差范围;选择合适的光纤光谱设备,比对染色参考品和纺织品文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确认纺织品文物的染料种类。
三、人才培养
1.专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纺织品文物保护专业人才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与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物保护协会等开展的各项培训与交流所起作用关系密切。国家文物局先后举办多次纺织品文物保护高层次人才培训,邀请国内外保护专家专业授课,接收先进保护理念,在中国古代纺织品鉴定保护培训班(2002年)、中意合作文物保护与修复培训(2004年)、中意合作文物保护修复培训二期(2007年)、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推广实施培训班(2009年)、中日韩合作丝绸之路沿线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2006-2010年)的基础上,自2010年,又陆续举办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2010年)、全疆博物馆专业人员纺织品修复培训班(2010年)、馆藏近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2012年)、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2013年)、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IIC-ITCC)第三期“纺织品修护”专题培训班(2017年)、全国馆藏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技术培训班(2017年)等,这些专业培训班通过专家授课、个案分析、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学习评估等多元化课程,对学员进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使学员充分了解纺织品分析检测技术和最合适纺织品的修护方法。
2.以修代培提升保护能力
依托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工作站、各地区纺织品文物保护中心,采用“以修代培”的形式,实施机构在完成委托修复项目的同时,培养出能够应急处理、日常维护、保护修复等专业人员,扩大纺织品保护修复力量。中国丝绸博物馆从2011年陆续为新疆、甘肃、西藏等地通过“以修代培”方式培养纺织品文物保护专业人员20多名,项目实施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形成有机结合。
3.高校培养扩充后备力量
随着文物保护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内部分高校已开设文物保护专业,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已为包括纺织品文物保护在内的多个文物保护领域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如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设立的文物保护本科专业,目前已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全国同类专业的办学具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丝绸教育历史悠久、丝绸特色鲜明的高校,中国丝绸博物馆是以丝绸文化为核心的研究型专题博物馆,校馆双方以丝绸为纽带而相互高度关联。为共同促进学术文化交流,提高丝绸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进丝绸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推纺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馆校双方基于以往良好合作基础,于2019年共建国际丝绸学院,旨在通过馆校合作模式下的长效机制,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领域开展密切合作,合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共同发展,着力将国际丝绸学院打造成为丝绸特色鲜明、学科专业一流、国际声誉显著的学术高地。为进一步加强促进丝绸人才培养,国际丝绸学院将致力于开展本、硕、博多层次的相关领域特色人才的学历教育,据《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全日制)》可知,新增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丝绸历史与丝绸之路、丝绸设计与工程、纺织考古与文物保护。
四、队伍建设
1.收藏机构保护水平大幅提高
历经数十年发展,一批具有较高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水平的文博单位已能支撑起中国纺织品文物保护的门面。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医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纺织考古科研基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纺织品保护修复实验室、南京博物院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纺织品保护研究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首都博物馆的纺织品保护修复工作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古代纺织品保护修复实验室、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文物保护科学基础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的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所等机构,在纺织品文物保护理念、专业设备、保护技术、分析检测、人才配备都具有较高水平,为全国各地出土及传世纺织品文物的鉴定测试、保护修复、仿制复制等项目提供各种相关资料并培训专门人才。
2.科研基地引领示范作用明显
201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在中国丝绸博物馆设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要对纺织品相关文物分析检测鉴定、保护修复关键技术、传统工艺与价值挖掘等研究,为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的优势,科研基地与浙江理工大学联合建设实验室,共同推进纺织品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工作,同时为更好推动丝路沿线相关地区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发挥辐射效应, 科研基地先后在新疆(2011年)、甘肃(2015年)、俄罗斯(2018)、郑州(2019年)设立工作站,在西藏(2014年)设立联合工作站,以工作站为平台,加强与科研基地的协作,不断为当地纺织品文物保护事业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五、发展趋势
1.全链式保护传承丝绸纺织文化遗产
纺织品尤其丝绸,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特性,其生产过程属于非物质文化,其产品则偏重于物质文化。双重特性赋予丝绸持续不断的生命力,使其成为文化创意及产业的源泉。丝绸有着自己的产业链,丝绸文化遗产也有着自己的生态链。2009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三省五市申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项目,并于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组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倡导全链式保护传承丝绸文化遗产,包括对其进行全面的价值认知、实施保护修复项目、复原工艺和复制文物、整理提炼设计素材,一直做到文创设计和时尚融入,即纺织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承、创新的全链式。
2.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凸显
丝绸是开创丝绸之路的原动力。如果说丝绸之路是世界遗产界定的时空范畴,那么丝路之绸则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并保存至今的重要遗产。
丝绸是一个跨越古今中外的题材,天然处于一个国际化语境之中。以丝路沿途纺织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联合丝路沿途或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团体,紧密关注丝路之绸科学认知领域的关键技术及学术研究方向,通过丝路之绸相关领域的强有力研究活动继续促进科学能力和知识;构建研究方法体系和保护技术体系,从文明互鉴和技术交流的特定视角提高对丝路之绸的科学认知及其对丝绸之路的独特贡献。
目标是构建完整的中国纺织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体系,梳理行业需求以明确科研思路,夯实科研基础以共享科技资源,加强技术储备以促进成果转化,拓展国际合作以扩大学术影响力。
一是打造合作共赢的研究平台。以丝路之绸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国际范围内邀请合作研究机构,打造国际合作平台及机制,明晰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构建研究团队,开展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合作。
二是建立开放共享的科技资源。开展全面系统的调研,建立纺织品文物资源库(标本、数据、资料等),加强信息、知识和经验共享;通过互联网、出版物等传媒形式,收集和传播纺织文化遗产信息、知识以及各国研究成果。
三是促进适用技术的转化应用。从不同区域纺织品文物的不同保存和劣化状况出发,开展已有认知保护技术的适应性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为纺织品文物的认知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联合实验室、人员培训和保护修复案例实施的方式促进技术转化和应用。
四是加大研究成果的传播利用。选择典型案例开展科学认知与保护修复,从中外文化、科技交流与互动的特定视角,揭示丝路之绸的科学价值内涵;在价值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构建纺织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传播和利用平台,推动相关文创产业发展。
站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成立40周年的里程碑前,回望是为了前瞻。祝愿中国纺织品文物保护事业一路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