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协会动态 >> 详情

深切缅怀我会原副理事长、秘书长蔡学昌同志

发布时间:2020-04-11

惊悉我会原副理事长、秘书长蔡学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4月5日8时22分逝世,享年96岁。蔡学昌同志是我会创始的发起人之一,曾任我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为我会的创立、壮大与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突出贡献。

蔡学昌同志,江苏省苏州市人,1924年12月生,早期就读于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职业学校,194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入邹韬奋先生创办的生活书店工作,胡愈之、张友渔、胡绳等都曾主持过《生活》的编辑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蔡学昌同志在新华书店出版总署工作,1958年调职文化部,1972年开始从事文物保护科技的领导工作。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文物博物馆工作都陷入了全面停顿,干部下放到干校劳动。时任国务院图博口的负责人王冶秋同志,接到了国务院关于龙门石窟因焦枝铁路修建中震动发生了危岩体崩塌的告急通知,要求对龙门石窟进行抢救性保护。又法国总理蓬皮杜访华,周恩来总理陪同参观云岗石窟时,了解到石窟窟顶曾发生过石块掉落事件,当时周总理就指示要妥善处理险情,并向在场的一百多名中外记者宣布:“不管怎样,云冈石窟艺术一定要想办法保护下来,要三年修好”。

蔡学昌同志受命于患难之际,在王冶秋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归队,恢复和扩建文物保护科技研究室与工作室,重新组建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并指导全国各省市逐步恢复了文物保护、修复的科技研究工作,同时布置落实1962年国家科学技术十年发展规划中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项目的实施,从此我国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和保护工程全面展开并顺利进行。经多年的努力,我国完成了一批重大保护工程项目,包括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大足石刻、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和摩崖石刻,奉国寺大殿、玉泉寺、大理三塔等一批古建筑,以及洞窟、墓葬壁画等的保护工程。还保护修复了大批的馆藏文物,和马王堆汉墓、曾侯乙墓、中山靖王墓、南越王墓、泉州后渚港宋代木船的出土文物,其中包括金银铜铁质的金属文物、风化脆弱的琉璃、陶瓷类硅酸盐质文物、石质文物、糟朽的纺织品和饱水竹木漆器。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石窟寺的围岩灌浆加固技术、古代壁画和革命标语的保护技术、腐蚀青铜器的保护技术、饱水漆木器脱水定型加固技术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我会派员赴湖北江陵交流,后排左二为蔡学昌


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广大文物科技工作者深感到特别需要吸收社会上各行各业,热心于文物科技事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组织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多学科群众团体,共同努力推进我国文物保护科技事业的发展。蔡学昌同志根据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愿望,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支持下,亲自筹划、组织筹备成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经中国科协主席团批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于1980年12月2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蔡学昌同志从第一届理事会至第三届理事会,将近二十年的光阴一直担任协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职务,全面负责协会的组建与发展工作。亲自组建专业委员会,建立科研基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举办专业培训,编辑学术刊物,广泛联络高等院校和与科研院所,紧跟社会科技发展方向,引进、消化和吸收社会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材料、新工艺与新方法,促进文物保护学科的发展,并致力于人才培养。把我国的文物科技事业,从初创阶段提升成为一个完整、综合性、多学科的应用技术学科体系。

1984年我会在大足召开石窟保护研讨会,中间为蔡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