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6
文物瑰宝,千年薪火,传承不息。望华夏,古韵今风,匠心独运。科技助力,保护传承,使命肩上重。再出发,扬帆远航,志在千里。
2024年工作回顾
1.成功召开常务理事会。2024年度,协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序召开三次常务理事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组织重大决策与工作部署,提高“三重一大”事项决策行为的科学化、规范化。监事会履职尽责,加强和完善权力的监督制约,切实提高决策水平、防范决策风险。
(常务理事会现场)
(王旭东理事长讲话)
2.会员人数大幅提升。2024年,协会个人会员总数2127人,较2023年增加369人,是近五年新增会员人数最多的一年。
3.召开新春座谈会。新年伊始,协会在故宫博物院组织召开了2024年新春座谈会。会议邀请了周宝中、黄克忠、付清远、李化元等四位行业资深专家代表出席,王旭东理事长携在京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代表与监事会代表共同参加座谈。会上王旭东理事长深切回顾了协会的发展历程,向为协会与行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老前辈们表达了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并代表第八届理事会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工作要点。与会代表积极建言献策,与会的老专家们也就协会未来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协会秘书处向未能出席座谈会的上海博物馆王维达先生、南京博物院悉三彩先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马家郁先生等老前辈们转达了理事会的慰问和祝福。
(2024年新春座谈会)
(王维达先生、奚三彩先生)
4.召开陆寿麟先生追思会。在陆寿麟先生仙逝一周年之际,协会组织召开了追思会。王旭东理事长、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罗静司长、我会常务理事及监事,陆先生家属、同事及好友代表等50余人出席了追思会。 陆寿麟先生是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的重要奠基者,历任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第一届监事会监事,以及协会顾问委员会成员,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和卓越贡献。追思会现场气氛庄严而温馨,与会嘉宾深情追忆了陆先生在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领域的先驱作用和开拓精神,他在日常生活中的温暖情怀,学术交流中的严谨态度,以及对后辈的无私关怀和指导。大家一致认为,陆寿麟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文物保护工作者奋勇前进。
(追思会现场)
(与会嘉宾留下缅怀寄语)
5.成功举办2024年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本届年会是协会第八届理事会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学术年会,参会人数创下历史新高,为历届会议中规模最大,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超过500名文保工作者。大会以“科技支撑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为主题,共收到230篇论文投稿,显示出学界对文物保护领域的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作为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年会已经成为了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交流学术心得、展示学术成果、探讨学科发展的重要舞台。协会秉持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全国性协会的主体作用,努力构建文物保护领域内的多元化、高层次学术交流矩阵,强化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之间沟通桥梁与纽带的功能,为推动我国文物保护事业迈向新的高度,作出显著和深远的贡献。
(大会合影)
(学术年会开幕式)
(王旭东理事长致辞)
6.成功举办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本届论坛由协会携手故宫博物院、中国紫禁城学会联合主办,并由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及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承办。在厦门市鼓浪屿-万名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的鼎力支持下,论坛不仅成功举行,更实现了预期目标,彰显了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影响力,鼓浪屿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厦门大学的学术底蕴,也为论坛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学术支撑。
本届论坛以“鼓浪和鸣:文化遗产保护新力量”为主题,旨在汇聚全国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杰出青年学者,通过学术交流激发创新思维,搭建起互学互鉴的学术桥梁。论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文博单位、高校及相关企业的青年文博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共收到投稿摘要173篇。在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精心组织与细致评选下,一场学术盛宴成功拉开帷幕,其中12位杰出的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在论坛上奉献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这些报告不仅展现了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内的深厚造诣和独到见解,更彰显了青年学者对学术探索的热情与执着。
至此,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并得到了广大青年学者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参与。未来,论坛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创新的理念,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青年学者论坛合影)
(青年学者获奖者合影)
(圆桌论坛现场)
7.成功举办2024文物保护与利用博览会。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文物局指导,协会联合中国文物学会共同主办。大会以“深化文物和科技融合、推动系统保护与有效利用”为主题,围绕“文物保护与利用”开展多场专业论坛、学术会议、研学体验等活动,同期配套展览。大会形式为“3+1+N”,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方式举办,即举办3场主体活动、1场配套展览、N场配套活动,重点研讨文物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24文物保护与利用博览会开幕式现场)
(2024文物保护与利用博览会现场)
8.成功举办2024文物防震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24文物防震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承办。本次会议旨在联合国内外科技力量、追踪国际文物防震的前沿科技,加强国际性的技术创新合作与学术交流,推动建立文物防震技术国际标准,为全球文物防震保护做出中国贡献。来自意大利、希腊、英国、日本等的海外学者以及国内文物防震领域近150名专家学者参会。
(2024文物防震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合影)
(2024文物防震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9.积极促进分支机构高质量发展。分支机构是协会对外服务与交流的重要窗口。2024年度,协会持续优化分支机构总体布局,组建成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分支机构数量达到11个;监督指导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考古遗址与出土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委员会3个分支机构完成委员会换届及备案;激发各分支机构活力,成功举办第四届工业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石峁遗址保护科技会议、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委会2024年学术交流会等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协办2024年度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展演暨第五届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促进行业交流与事业发展。
(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委会2024年学术交流会合影)
(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代表大会合影)
(石峁遗址保护科技会议合影)
(第四届工业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合影)
10.承担2023年度文物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自筹)可移动文物组管理工作。受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委托,协会负责对2023年度“‘文物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自筹)’可移动文物组”开展立项、中期以及结项评审等工作。根据合同要求的任务进度,在前期完成21个项目申请书内容审查的基础上,组织行业专家和项目申报人召开了申报项目答辩评审会,筛选出14个入围项目,报国家文物局审核后立项,并签署了项目任务书。
(评审会现场)
11.承担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组织管理服务(2024年度)。根据国家文物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完善审批事项工作流程的有关规定、要求,协会作为第三方机构承担了国家文物局“2024年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组织管理服务项目”,负责2024年度馆藏一级文物的修复、复制和拓印计划的立项评审工作。
协会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按照项目合同约定的明确要求,服从国家文物局的整体安排,截至2024年11月底共组织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完成了59件馆藏一级文物的立项申请材料和国家文物局单独委托的布达拉宫文物本体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以及咸阳市博物馆馆藏壁画保护修复等4项重点方案的评审工作,其中涉及一级文物保护修复45件、复制14件,助力国家文物局相关业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评审会现场)
12. 联合科技日报社推出“节气+科技考古”系列活动。活动旨在传承文化根脉,探索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以融媒体形式科普与节气相对应的考古发现,重点普及科技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跨越千年的传承与共鸣。自8月22日起,已发布9篇作品,其中处暑、寒露和冬至三篇获中宣部重点推送并全网转发,网易、腾讯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置顶发布。这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公众对科技考古的认知与兴趣,有效促进文化传承与文物科普的协同发展。
(获奖作品)
13.着力推进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制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标准管理办法》,筹备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提升协会团体标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针对84项指标,组织开展基本条件自查与打分自评价工作。组织召开本年度团体标准立项评审会议,审议通过《大型明清古建筑安全风险评估》等3项团体标准的立项,按照标准制定流程推进三项标准的征求意见工作。
2025年展望
在新征程中,我会将继续发挥着全国性团体统筹、协调与引领作用。我们不仅是文物保护事业的领航者,更是连接各方力量的桥梁,汇聚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共同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宝贵记忆。
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文物保护体系,随着这一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将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力量。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共同书写文物保护事业的新篇章。让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为中华民族永续传承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