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详情

历史使命

发布时间:2020-10-27

历史使命——重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思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深入人心,也为文物科技事业指明了方向,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在中国科协和国家文物事业 管理局的领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科协主席团批准于1980年12月2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成立至今已经经历了三十个年头,按照中央精神在建立文物科技工作者之家、团结全国文物科技工作者及其他热心于文物科技事业的各行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促进我国文物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文物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物极为丰富。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是历代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说明社会发展史、劳动创造世界的最生动具体的实物例证。做好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实物资料,提高民族自信心,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建国伊始,百废待兴,经历了连续多年的战争和外来掠夺者破坏的大量古建筑、石窟寺等不可移动文物急需抢修,又有大量考古新发现的珍贵文物需要保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保护文物的法令和指示,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了保护管理文物的专门机构,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文物大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长期受到自然力的各种影响,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病害,严重地影响着文物的安全与保存。文物的自然损坏,是一些自然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对于这种自然损坏,人们只能利用另一些自然规律的作用来影响、延缓、抵消它。 这就要依靠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从文物工作的 全过程来看,自始至终,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离开科学的保护技术。可以说,没有对文物的科学保护,也就谈不上文物工作,离开了科学保护而去搞文物工作,那只能是对文物的破坏。

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工作还影响着我国整个文物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迫切需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传统修复工艺技术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文物的保护工作。因此,开展文物保护技术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工作,防止继续遭受自然力和人为的破坏成为文物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1962年文化部决定文物博物馆研究所除保留古代建筑修整所的机构名称外,扩大研究所的业务范围,增加馆藏文物的化学保护、石窟寺与木构建筑的化学保护以及文物与博物馆工作的研究,文物事业管理局王书庄副局长兼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所长。同年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根据中央的指示制定“十年科学研究规划”。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提出,争取把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工作列入国家十年科研规划。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发出《五一六通知》,标志着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此时,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文物事业单位的工作陷入全面停顿。1969年文化部、图博文物事业管理局和所属单位干部、职工奉命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

1973年4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任命王冶秋为局长、彭则放为副局长,全面恢复文物博物馆工作。同年6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在原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和古代建筑修整所的基础上成立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蔡学昌任副所长,主持日常工作。

1976年5月15日,根据王冶秋局长与陈滋德处长的意见,为推进全国金属文物的保护工作,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联合举办了金属文物检测保护培训班,由陆寿麟同志主抓,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北京受到影响,为安全考虑培训班于8月15日提前结束。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代表近6000人,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派彭则放、蔡学昌、陆寿麟、王振铎、丁志刚出席。邓小平同志在开幕式上讲话指出:四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红”的标准,就是爱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极大地推动了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工作,1978年至1990年,我们与各地文物工作者合作,承担了文物保护项目和研究项目数百个,遍及全国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1979年8月28日在北京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座谈会上,与会同志根据王书庄、陈滋德、蔡学昌、余鸣谦、陆寿麟、周宝中等发起的建议,考虑到迫切需要团结全国的文物科技工作者以及吸收社会上对文物科技事业热心支持的各行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建立一个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利用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最新成果,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切磋,共同推进文物保护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正式酝酿成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在中国科协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领导和支持下,筹备协会工作顺利开展。

1980年9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委托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在湖北当阳县玉泉寺举办古建筑测绘训练班,来自全国各省、市、区学员64人,12月结业,在训练班上宣传要成立协会的消息受到大家热烈欢迎。

1980年12月24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市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推荐著名科学家茅以升担任协会的名誉会长,王书庄当选为理事长,叶作舟、陈滋德、余鸣谦、于倬云、蔡学昌当选为副理事长,秘书长为蔡学昌(兼)。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合影

image.pngimage.png


王书庄同志在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刊于《文物保护技术》第一辑)

光明日报关于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报道(载于《光明日版》1980年12月30日头版)

王书庄同志在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了名为《为文物保护技术的现代化贡献力量》的工作报告,一要提倡协会多举办各种学术座谈会、讨论会、报告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要努力做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三要协会围绕四化建设献计献策,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顾问;四要通过学术活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五要出版学术书刊;六要民主办会;七要协会切实代表科技工作者的利益。

在1986年12月3日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王书庄代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作的工作报告中就讲到:协会成立六年以来,一共举办了二十次座谈会和调研考察,在山西、北京和天津举办了古建筑修缮保护座谈会,集中讨论了古建筑保护工作中的问题,收获和成绩是明显的。1983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古建筑保护修缮座谈会,有古建筑较多的十一个省、市的古建筑保护工作者、专家参加,讨论了修缮时保护古建筑原状的问题。关于石窟寺的保护工作,在60年代,许多石窟寺的保护问题未得到解决,不能对外开放。7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国家、省、市领导同志直接抓了这项工作,组织多学科协作攻关,在科学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协会配合了这一工作, 发挥了积极作用。1981年,协会接受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委托,会同南京博物院对《旧纸张保护技术》进行技术鉴定,把技术鉴定与文物保护技术的学术交流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有文物系统的科研人员也有档案系统的科研人员参加鉴定会,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科技普及活动。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台(左二为王书庄理事长)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