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2024年10月17日-19日,中国文物保护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在甘肃敦煌顺利举办。10月18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协会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专业委员会、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江苏省重点文物科研基地组织举办主题为“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创新”的第三分会场学术研讨。
分会场3学术研讨现场
上午第一场学术研讨由东南大学李永辉教授主持,三位行业学者带来了关于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理论研究与实操方面的报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蔡宜可结合国家文物局首批11处预防性保护试点项目实施经验,讨论了如何在现有文物保护体系中整合纳入预防性保护专业检修的工作内容;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石浩斌结合广州陈家祠文物安全监测系统搭建与持续优化,介绍了陈家祠2016年以来的预防性保护实践经验;故宫博物院程丽婷梳理了木构古建筑自古至今开展的标准化工作历程,对未来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第一场参会学者报告发言
第二场学术研讨由清源(北京)文物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有限公司张荣总经理主持,天津大学秦晓晨通过分析中西方保护实践案例,为建筑遗产修复中可识别性原则的应用实践提供了跨文化的综合视角;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刘锦涛介绍了明清官式建筑工艺记录方法标准信息数据平台的构建与开发,并对平台的录入、检索、下载等功能进行了现场展示。
第二场参会学者报告发言
下午的第三场学术研讨由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何伟俊副院长主持,天津大学/荷语鲁汶大学李明帅分享了基于GIS平台与低空遥感技术采集数据建立的清代烽传数据数据库,对清代烽传的规划体系、选址特点、设施配置等内容开展了讨论;故宫博物院李广华介绍了对故宫如亭壁画材料与病害的多技术联用分析研究,为紫禁城特色护墙板工艺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例证;敦煌研究院孙蕾结合唐前朝敦煌壁画中多元文化建筑元素与唐代中原及西域城池的考古发掘成果,探讨了敦煌壁画中“西域城”的城池样式特征。
第三场参会学者报告发言
第四、第五场的学术研讨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喆副院长主持,五位学者依次就文物修复的传统工艺与保护材料的研究进行报告。
第四场研讨中,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林星雨就工匠访谈、实验室分析、有限元模拟等方法得出的江浙传统青砖空斗墙常见病害表征及参考阈值进行报告,提出了一套简明快捷的现场诊断方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嘉晨分享了针对绍兴华堂王氏宗祠不同位置油作成分及工艺做法的检测分析与研究结论;天津大学龙斯淼汇报了基于定量分析比较建立的一套清代皇家园林叠石艺术评价方法。
第四场参会学者报告发言
第五场研讨由同济大学周佩澄汇报了使用灰水处理风化的石灰抹灰与圣徒面层的实验室与现场实验结果,对传统灰水作为石灰批荡保护材料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验证说明;同济大学伍洋从表观形貌、超声波波速、钻入阻力、吸水行变化等纬度证明了使用纳米石灰联合正硅酸乙酯加固风化汉白玉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第五场参会学者报告发言
会议的最后,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四川博物院院长韦荃进行总结发言,从“新”“实”“高”三个角度对本次学术汇报的前瞻性、丰富性与可借鉴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对相关成果能在未来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的实际效果表达了殷切期望,同时对组织本场会议的敦煌研究院的各位工作人员以及负责分会场组织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专业委员会表达了感谢,宣布本次学术研讨圆满结束。
韦荃副理事长总结致辞
会议现场提问交流
供稿:蔡宜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