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活动 >> 详情

第四届工业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纪要

发布时间:2024-09-14

 2024年7月26-27日,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铜仁市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申遗协调机制办公室等有关部门承办的第四届工业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顺利举行,会议主题为矿山工业遗产保护、朱砂文化价值研讨。铜仁市委书记李作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郭宏、秘书长曲亮、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潜伟、副主任张文革、董文强、梁宏刚,20余名专委会委员及上百位各界同仁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专委会主任潜伟教授主持。

p1.jpg

潜伟主任主持开幕式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曲亮秘书长首先致辞。他对第三届工业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类型,保留了工业文明的历史记忆,也是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对城市更新、产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自成立以来,不断促进着文物科技学科的发展和推广,培养文物科技研究和技术人才,其中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自2020年成立以来,开展了丰富的学术活动,在业界取得了一定的影响。最后,曲亮秘书长还提出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希望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努力,探索工业遗产与绿色发展的融合之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p2.jpg

曲亮秘书长致辞

随后,铜仁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统战部部长商友江致辞。他首先代表铜仁市人民政府欢迎来自各地的参会者。铜仁市东临湖南、北及重庆素,有黔东门户之称,这里不仅孕育了地球同纬度唯一的绿宝石——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而且还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行政特区——万山特区。万山因朱砂历经兴衰,因丹砂文化历经久远,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凝固着沧桑厚重的丹砂文化史脉,存在着多民族文化共创互通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他表示万山汞矿遗址作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值得探究,恳请各位专家学者贡献真知灼见,挖掘好朱砂文化的多元价值,通过创造性规划和保护性开发,真正让万山朱砂矿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p3.jpg

商友江局长致辞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张勇最后致辞。他代表贵州省万山申遗协调机制办公室、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工业的兴起发展和转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篇章,从古代的考工记中记载的百工之计的手工做法,到现代大工业时代的机器轰鸣,工业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也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工业遗产是工业发展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万山是我国朱砂重要产地,万山汞矿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朱砂开采和汞矿冶炼的遗址遗迹,是我国汞工业的兴起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最后,他指出近年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针对万山汞矿深入挖掘研究遗产的价值、编制保护管理规划、制定保护展示措施,并取得了系统性保护、利用的初步成效,为推动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申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p4.jpg

张勇局长致辞

上午的主旨报告共有五场,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郭宏主持。

p5.jpg

郭宏副理事长主持主旨报告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滕磊以《矿冶遗珍——世界矿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为题进行报告。他首先对矿业和矿冶定义间的区别进行论述,同时回顾了世界矿冶类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矿冶遗产的基本情况。随后以世界上其他各国中较为成功的矿冶遗产保护利用案例——波兰维利奇卡盐矿、瑞典法伦大矿坑、英国康沃尔和西德文矿区等为例,详细介绍了各处矿冶遗产的历史、活化利用方式乃至申遗历程,为我国矿冶类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他还对矿冶遗产保护利用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国内外矿冶遗产的各类特点。最后,滕磊研究员对矿冶遗产的留存、周边矿区开采对矿冶遗址的破坏以及矿冶遗产的可观性较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p6.jpg

滕磊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常江教授报告题目为《再议矿业类工业遗产的生命力》。报告首先对工业遗存与工业遗产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同时回顾了从工业遗存到工业遗产的发展,以及工业发展对于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随后他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论述了如何在矿业区实现蓝天白云,并且通过改造再利用后,工业遗产如何为就业及发展提供动力。煤炭工业发展标志着国家技术的发展、进步,但随着国家发展各地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越来越多,常江教授以嘉阳小火车活化利用为例,探讨从小火车到煤炭博物馆再到国家矿山公园,逐步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为同类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典范。最后,他就为什么要保护工业遗产以及工业遗产的生命力在哪里进行了思考,提出工业遗产即资源、工业遗产的生命力是从人民中来、工业遗产的生命力即是为人民服务等观点。

p7.jpg

常江教授作主旨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杨鹏作题为《金属矿床地下开采方法的演变——以汞矿为例》的报告。首先,他介绍了采矿的定义、采矿行业的重要性及汞矿资源的分布,并指出我国的地下采矿技术起源较早,我国古代社会对于矿产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而变化。虽然传统开采过程是破坏矿山原有结构的过程,但我国古代已有使用木材、石材对矿洞进行加固、支护的理念,《天工开物》中还记载有古代采矿的流程图——包括开采、支护、运输一体,已与现在采矿流程无异。最后,他对空场采矿法、充填采矿法、崩落采矿法三类现代较为常见的采矿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指出充填采矿法因其可减少地表破坏、降低废石排放并防止地下水污染等特点,同时在与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下其应是未来发展趋势。

p8.jpg

杨鹏教授作主旨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资源工程系主任付建新教授以《地下金属矿工程空间探测、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支护》为题进行汇报。他首先从矿产资源、矿业工程活动和矿业遗迹类型等角度对矿山工业遗产与地下金属矿工程空间内涵进行了介绍,强调地下金属矿工程空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接下来,付建新根据地下金属矿工程空间的赋存状态,将其分为隐蔽空间和可到达空间,并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空间采用的具体探测方法。此外,他还进一步讨论了影响工程空间稳定性的结构和环境等因素,并对围岩稳定性进行分级和分析,以及如何对工程空间稳定性进行监测。最后,付建新介绍了地下金属矿工程空间的围岩支护技术的内涵和种类,并以猴子岩水电站地下硐室群为示例,强调大型地下厂房的支护设计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和采取的具体支护措施。

p9.jpg

付建新教授作主旨报告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映福教授汇报题目为《武陵山区古代朱砂矿采掘与汞冶炼》。他首先以山东大学方辉教授的朱砂考古研究成果为例,指出先秦时期朱砂广泛地应用于高等级墓葬随葬和贵重器物的装饰,强调朱砂对于系统阐述巴蜀,乃至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以及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映福从考古角度,介绍了武陵山朱砂成矿带分布范围和采砂遗址;同时从文献角度,介绍了早期文献记载的武陵山区朱砂资源与采掘。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分析武陵山区朱砂的开采路线和具体年代。接下来,他详细讨论了万山朱砂矿的始采年代和唐宋至近代的大规模朱砂采掘遗存以及不同时代矿洞的特点。最后,李映福梳理了古代时期万山朱砂矿的采矿、选矿和冶炼等一系列采冶技术。

p10.jpg

李映福教授作主旨报告

下午的分组报告共有四组。第一组报告的主题为“工业遗产结构安全与腐蚀防护”,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张文革主持。

p12.jpg

第一组报告现场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筑院院长马伯涛研究员作题为《航空人的工业遗产保护行动分享》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中国航空学会工业遗产分会概况、航空工业遗产调研情况以及航空工业典型工业遗产结构特征。2020年12月24日,国防社工局与国家文物局签订《关于加强军工文物保护利用的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军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迈入专业化、体系化、科学化的新征程。随后,马伯涛以铜川王石凹煤矿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为例,详细分析了该如何挖掘价值,基于价值来定位发展目标,同时设立较为清晰明确的整体规划,最终展示了王石凹煤矿的一期实施情况。

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杜庆昭报告的题目为《国保中的工业遗产建筑保护措施——以开远发电厂旧址保护为例》。他首先阐释了工业遗产建筑的重要性及其和文物在定义与范围、保护目的、利用方式间的区别。随后以开元发电厂的保护修缮为例,强调在其保护修缮过程中应坚守文物保护准则,还需符合工业遗产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要求。最后杜庆昭详细介绍了在开远发电厂旧址中针对各类病害应如何修缮,同时如何针对不同部位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进行权衡,既要做到最小干预,又要保证文物及展陈利用的安全,严格遵守文物修缮原则,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避免因为利用而过度保护,从而损害文物的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张然所长报告题目为《碱性钠钾化合物诱发铜质文物腐蚀——从矿灯、勘探仪器谈起》。他首先介绍了国家博物馆文物与科技研究所的基本情况,随后以波鸿德国矿业博物馆(DBM)矿灯、水平仪的腐蚀研究引出玻璃与金属协同腐蚀的现象。调研发现蓝铜钠石、甲酸铜钠、三羟基甲酸铜、碳酸乙酸铜钠、碳酸乙酸铜钾及Zinc A等由玻璃诱发铜质文物腐蚀的腐蚀产物在我国青铜器中均有发现,同时张然指出腐蚀产物中Na、K应是由埋藏环境、铸造添加、使用接触、临近材料(玻璃、珐琅等)、保护处理残留等渠道引入。最后他表示后续可针对馆藏环境有机酸来源以及其对于无机质文物病害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刘晟宇以《扫描微电化学池探针技术(SECCM):一种可用于金属文物材料腐蚀行为研究的微观电分析技术》为题进行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三星堆出土金面具中脆化病害的特征、分布及微观特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等手段判断该脆化病害为晶间腐蚀,且其敏感结构为金-铅相。因文物中含铅相较少,故而制备模拟合金样品来量化腐蚀过程,并选择SECCM探针技术作为微观电化学表征手段。测试结果表明,从腐蚀动力学角度来看,Au2Pb相初期腐蚀速率略高于Au-Ag连续相,AuPb2及网状PbxOy(Pb)复合相初期腐蚀速率显著高于Au2Pb相;从腐蚀热力学角度来看,Au2Pb相优先于Au-Ag连续相发生腐蚀,AuPb2及网状PbxOy(Pb)复合相明显优先于AuPb2相发生腐蚀,该发现为后续各类金属文物材料的微观腐蚀研究,及更进一步的保护对策研究奠定了基础。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张国峰教授报告的主题为《数字赋能工业遗产保护向“新”而行——基于学科发展逻辑的工业遗产保护》。他首先介绍了辽宁科技大学工业遗产研究中心的概况,随后他深入探讨了工业遗产保护向“新”而行的必要性,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工业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张国峰围绕“数字赋能工业遗产保护”详细阐述了一些数字赋能的具体实践,展示了数字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广泛应用前景。最后,他提出要深度挖掘工业遗产的历史、科技、学术及文化价值,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赋能企业和社会,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的文化IP,激发公众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自信。


第二组报告的主题为“万山朱砂矿工业遗产研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一兵主持本组报告。

p13.jpg

第二组报告现场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史忞作题为《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考古调查》的报告。他首先汇报了项目缘起,介绍了截止目前共调查(复核)发现各类遗址69处,并将这些成果大致分为矿冶遗址、古道、墓葬、其他遗址等四个部分分别进行汇报。其中,2024年共调查(复核)矿冶遗址26处,包括古代矿冶遗址和近现代矿冶遗址;共调查(复核)古道、桥梁15处,包括干道和矿山道路;墓葬发现较少,共计5处;共(调查)复核发现其他遗址23处,包括聚落遗址、宗教遗址、管理设施遗址等,大部分遗址与朱砂开采息息相关。此外,他还对项目团队今后继续推进考古调查、对各区域尾矿摸底勘探、朱砂产地溯源研究等计划进行了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小萌代项目负责人报告了《中国朱砂历史应用与文化价值研究》。她开宗明义,对“朱砂文化”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并且简要概括了中国朱砂文化的发展历史。将中国的宇宙观中大道、生生、五行、实践的四个特征与朱砂的应用与文化内核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为朱砂在丹青及丹书中的广泛应用寻找依据,认为朱砂具有神秘性与转化性。此外,王小萌还将朱砂作为“南方之物”,具有的稀有商品属性,以及地方向中央臣服的贡品属性,并叙述了朱砂文化在亚洲及周边邻近国家的交流以及亚洲范围内朱砂应用的共同特点。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宋元明以《万山朱砂矿开采冶炼史研究》为题进行报告。他以管理机构的变化为线索,以明代以前、明代、清代、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时段为划分标准,详细梳理了万山朱砂矿在不同时期、不同管理机构控制之下的开采冶炼历史。随后,又对每一时段内的机构沿革和重大事件进行说明,比较了不同机构管理下万山朱砂矿制度、产量、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在最后部分,宋元明副教授还提出了关于什么是推动万山汞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猜想,并给出技术因素、管理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四种可能。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雷丽芳副教授报告题目为《万山朱砂矿工业技术史研究》。她首先介绍了万山朱砂矿的发展概况,详细梳理了万山朱砂矿从古代到现代的采矿、选矿、冶炼技术的发展演变。并进一步讨论了万山汞矿采冶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以及历史上有关万山地区朱砂和水银的产量记载情况。接下来,雷丽芳副教授对国外阿尔马登和伊德里亚的水银遗产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详细梳理了其从古至今的采冶技术的发展演变。最后,她将国内万山朱砂矿和国外阿尔马登与伊德里亚汞矿的采冶技术进行对比,指出古代时期的万山朱砂矿在采冶技术上是一度领先同时期的欧洲,只是由于各自发展路径的不同,万山朱砂矿在近代落后于阿尔马登与伊德里亚汞矿采冶技术的发展。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杨斌主任以《万山水银朱砂贸易史研究》为题进行汇报。他首先分别从生产和销售方面,介绍了明代之前、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尤其是建国以来万山朱砂水银的贸易和流通情况,重点关注了万山朱砂的销售渠道、运输方式和市场分布等关键信息,初步探讨了其对经济的作用和国内外影响,重新构建起万山朱砂从贵州大山走向中国乃至世界的网络。


第三组报告的主题为“工业遗产价值挖掘与活化利用”,由西北工业大学考古探测与文物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董文强教授主持。

p14.jpg

第三组报告现场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JUAN MANUEL CANO SANCHIZ(胡安)副教授报告的主题为《The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modern mining sites: examples from Spain and China》。他首先对考古学、工业考古学的概念、意义进行了阐释,强调了工业考古在记录工业遗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随后以西班牙的穆里亚诺山铜矿和中国的王平村煤矿为实例分别从这两个地区的矿址概况、工业遗存、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展开讲述。论述了通过视觉特征观察以及对材料、地形关系、空间与文物之间的关系等物证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的重要性。最后在结论部分,他提出对于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古学来研究现代采矿遗址的思考,并表示工业考古可以填补文献记录中的空白并核实事实,更重要的是,工业考古学可以对工业的过去提出另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优先考虑事物作为信息的来源而非文本。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孟璠磊副院长报告的题目为《我国二三线老工业基地城市单位工业生活区集体福利设施规划发展与演变对比——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他简要概括万山的工业遗产之后,从我国老工业基地面临城市更新的紧迫需求出发展开论述。随后讲述了单位制的起源与发展、生活区福利设施等要点,并以3个咸阳的单位生活区样本布局、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最后,他提出四点启示:第一,以工业文化的核心载体,特别是工业集体生活的真实写照;第二,其规划与配置思想对现代居住区规划与设计产生深远影响;第三,其建筑设计对现代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产生直接影响;第四,求“专”不求“全”,二三线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当立足本地特色。

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夏鹏以《让工业遗产“火”起来——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回顾》为题,从沉下来、走出去与火起来三方面进行阐述。他首先追溯了黄石市工业遗产的悠久历史脉络与丰富多样的遗产类型,指出在国家文物局鼎力支持下,黄石市成功推进了华新水泥厂旧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等标志性修缮项目建设,更加有效地深入挖掘文化价值。接下来,他认为黄石市矿冶工业遗产的申遗之路任重道远,但团队正致力于全方位挖掘其历史、文化及科技等多维度的价值。最后在“火起来”的策略下,他提出了构建有序的保护与利用空间体系,并推动重点项目的活化利用,旨在让工业遗产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命力。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余嘉馨以《矿业遗产的博物馆转型方式思考》为题进行报告。俞嘉馨首先分析了当前矿业遗产类博物馆的现状,指出在全国定级博物馆名录中,仅中国煤炭博物馆一家为典型代表。中国煤炭博物馆通过“七馆一井”的分区方式,生动展示了煤炭的生成、历史、技术及艺术等多方面内容。随后,俞嘉馨对矿业遗产的归属方向进行了分析,包括国家矿山公园、国家工业遗产名录等。她强调博物馆的转型应围绕社教、保管、展览、研究四大核心职能展开,特别是展览与展示方面,要以可视化的方式提升叙事效果,增强参与感。最后,俞嘉馨总结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纪念碑,更是公众与工业遗产之间的桥梁,是矿业遗产保护的重要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实践,能够找到工业遗产转化困境的最佳解决途径。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刘向东副研究员报告的题目为《工业遗产与中国工程师精神的发掘和传播》。他首先阐述了工程师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角色,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随后又深入解析了工程师精神的内涵,这些精神特质构成了工程师群体独特的价值体系。此外,他还详细介绍了由中国科协创新研究院主办,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协办的“工师于国——工业遗产背后的工程师”主题展,该展通过撷取、展示百余位成就杰出的工程师的生平事迹和典型工程成果,生动诠释了工程师精神的丰富内涵。最后,他简要介绍了后续的工作规划,包括开展“工师于国”巡回展览、全媒体推送展览内容、继续深化工程师人物研究并出版系列图书、推动工业遗产研学活动等。


第四组报告的主题为“万山朱砂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梁宏刚主持本组报告。

p15.jpg

第四组报告现场

铜仁学院党委副书记梁正海教授以《万山朱砂矿文献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与辑录》为题进行汇报。他首先介绍了开展文献档案收集整理研究的必要性和万山包含的丰富文化遗产元素,进一步讨论了万山朱砂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入选标准,并强调该课题研究对于万山申遗的重要意义。随后梁正海介绍了其课题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初步成果,并同时提出下一步研究计划,其一对留存在民间的文献开展田野调查,其二对保存在省档案馆的档案条目进行审定,其三对于贵州省内相关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最后,他感慨文献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的不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的投入。

铜仁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龙开义报告题目为《万山周边相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由于万山地区非遗数量不多,且较为碎片化,只能大力投入到田野调查当中去,先以万山为中心做线索调查,再辐射到周边各地,随后进行详细调查。龙开义就现有四类调查成果进行汇报:第一,民歌,包括以《矿工歌》、《诉苦歌》为代表的歌谣,再现了矿工生活场景和艰辛的劳动过程、面临的种种危险;第二,民俗文物。如用朱砂涂绘的苗族家传镇宅符箓、涂油诛杀的傩崇拜塑像等;第三,民间传说故事。如仙人洞的传说、红菱的故事等,体现了民间有关于朱砂的一套朴素知识体系;第四,民间信仰。如火神庙、宝王菩萨、洞神等。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魏东副教授以《万山朱砂矿工业遗产档案资料整理及数据库建设》为题进行报告。他首先讲解了万山地区工业遗产资源的范围界定,主要可以分为不可移动物质遗存,可移动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将其分类归纳后确定需要采集的属性信息,对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后分类保存,作为工业遗产特征分析和数据库构建的基础资料。随后,他梳理了万山工业遗产数据库的系统功能,运维结构和后期工作,并对数据库的构建方法进行了概括。最后,魏东对遗产数字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相关技术会更加普及,数字化成果也会更加广泛的应用于科研、教育、旅游等领域。

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咨询有限公司的项目主管李欣宇报告题目为《比较研究视野下看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他将万山朱砂矿遗址与世界其他遗址进行对比,首先引用阿马尔登和伊德里亚的水银遗产作为对比对象,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朱砂的认识、利用的方式完全不同。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对于朱砂的认识和利用而形成的一套工业体系,以此为出发点可以讲述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从而填补遗产名录的空白。随后李欣宇通过列举佐渡岛金矿遗址目前申遗进展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为万山朱砂矿遗址的申遗工作提供了启示和经验。最后他指出申遗的成功不仅需要丰富的考古证据和完整的物质遗存,而且能支撑、印证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构建好叙事逻辑。

学术交流会接近尾声,专委会主任潜伟教授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对汇报者、与会代表和听众以及主办方致以谢意,并用多学科、新成果、专业化三个关键词对此次报告进行总结,最后期待专委会能不断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和绿色发展之路,为实现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p16.jpg

大会合影

此外,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2024年度工作会,就上一年度专委会工作、专委会新增委员以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等进行了讨论,重点讨论了“万山倡议”的内容,汇总了参会委员的意见,并拟定明年十月于西安举办第五届工业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由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


         转自:科史文苑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