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十年 > 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

展望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日韩三国学者开始讨论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成立的可能性,到今天已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如果以一个人的成长来考察,三十年就开进入成熟期了。从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学术研讨会算起,以中日韩三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已经召开了十次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包括海报)千余篇,参加人数近3000人次,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些周边国家的相关机构和学者也提出了参与学会的意愿。中韩日三国的专家代表在2017年上海大会后的感言和寄语,是对学会工作的最好评价: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执行委员黄克忠先生表示:有幸能参加每次的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组织的学术研讨会,这次参会人数达四百多人,是六屆会议中规模最大、论文水平高、组织极好的大会,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回想起2005年在北京由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文物研究所承办的文物科技保护研讨会,借用近鄰中日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会场,中日韩三国的同仁共同探讨文物科技保护的理念与技术。由于各国的文化传统,保护修复哲学及准则的差异,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遇到实施计划的不同观点,出现的争论、交锋也是难免的。此时如何建立起互信合作关系,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另外,从这六次学术研讨会的这十多年时间,能明显地看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巨大进步,这次会议上提交的中方高质量论文,就是明证。也希望借此平台,能进一步加强东亚各国的交流、合作,为具有特色的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言权作出贡献。

韩国传统文化大学教授、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名誉会长李午憙先生表示:首先,我要感谢为2017上海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付出辛苦努力的中国支部和复旦大学相关工作人员。同时,还要为让此次学术会议有条不紊、圆满结束的现场工作人员送上热烈的掌声和赞辞。众所周知,东亚文化遗产保护会议由2006年日本宮崎开始,从2007年韩国首尔、2009年中国北京、2011年中国呼和浩特、2013年韩国庆州、2015年日本奈良到2017年上海国际研讨会的召开,经历了10年岁月,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会议已成长为两年一次的大规模国际学术会议。此次国际研讨会以“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为主题,非常恰当。中、韩、日三国,历史悠久,很早就有使用传统材料和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情况,这些材料和技术到现在也还在被使用。我认为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并阐明这些材料和技术的优点是我们学会今后的主要研究课题。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中、韩、日三国相互协作,在上海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会议上形成了沟通未来的高格调技术交流和讨论,比一般国际学术会议,又上了一层。8月24日大会欢迎晚宴上,复旦大学师生们准备了各种娱乐节目,将3个国家凝聚在了一起,让我非常感动,永生难忘。2019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召开地点在韩国,我将准备更多、更精彩的主题等待大家。

日本东北艺术工科大学教授、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名誉会长泽田正昭表示:对于以中、日、韩三国为主的东亚地区而言,探讨其在漫长历史中孕育而成的东亚独有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切实且重要的课题。在上海举办的第六次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上,有相当多专家的学术报告是达到了国际水准的,有这种感觉的应该不止我一人。在发表的各种报告中,运用高等数理解析进行修复监控研究的数量似乎也在增加。在面向21世纪研究高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在此次会议中,感觉到对各地区传统文化正在被深入研究,但围绕大会主题对传统案例研究的论文却为数不多。在此,希望对传统保存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要有所加强和重视,并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此已毋庸赘言。就本学会来讲,不仅要把对根植于地方的传统技术的再认知要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同时也要特别关注对广袤中国各地区的传统的保存修复技术的传承。在对文化遗产保存科学的探索中,我们不应只是寻求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更要对根植于地方的传统技术不断进行重新审视。

面向未来,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任重而道远。尽管不同文化传统的文化遗产存在状况和保存技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但在各不相同的保护实践中,仍然存有高度概括凝结的共同哲理与原则,透过各自的研究成果与彼此间的经验交流,可以相互借鉴、应用具有共性的保护技术。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己经具有全球性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特点。文化遗产的基本理念、观点、技术等,都在不断地变化,它们产生于丰富的实践之中,又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技术传统和不同遗产类型的应用过程中被检验、证明、修正、丰富,从而衍生出和变化出新的、更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点的,更有针对性也更符合实际的新内容。东亚各国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及千余年相同的文化形态和记载、传播、保存物质文化的方式。随着历史的变迁,虽然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国情有别,却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的问题。近百年来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的目的并不只是将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留给后代,而是要把文化遗产所积累的悠久历史文化信息一同传承下去。为此,就要讨论东亚文化遗产所特有的真实性。东亚各国不仅在气候、土壤、周边环境和地理、文化层面,而且在文化遗产领域的资料信息方面,都具备了共享的条件。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的诸多领域,如材料、技术、理念、修复方针等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多共同点。时代需要东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专家们,共享保护修复的哲学、保护修复的思考方式,寻找修复技术的共同点和差异,倾听对方的意见,学习对方的技术,传播自己的理念和本国的技术。东亚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需要建立在一个长期相互了解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虽然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存在着矛盾与难以克服的障碍。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蕴藏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等。因此,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中,需尊重各国文化遗产的文化传统、保护修复哲学及准则。促进国际交流,首先重视人的交流,建立彼此互信关系,在修复基准、保护哲学不同的情况下,需长期努力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

(整理、执笔: 杜晓帆)


Copyright © 2020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38868号-1 技术支持:智联软件